古今医统大全-第页-[卷之四十七\虚烦门] 治法_中药方集

TOP

 
古今医统大全
[卷之四十七\虚烦门] 治法
】 【繁体
虚烦之证,虽属于肾水竭,而心火盛。或因寒邪据体,或因误治无端,或因烦劳过损,或因久病不愈,其类不一。要皆耗伤真元,而虚火炎上。故烦热发于心,而躁热根于肾;烦者躁所起,躁者烦所生。
厥冷脉沉,反生烦渴者何也?内伤元气,外感寒邪。故寒邪入脏,伏于至阴,邪气相持,从善所化,津液枯涸,故六脉沉迟,口苦舌干,反生烦渴,治宜干姜、附子之剂,复阴回阳。苟荣卫失调,亢烦复起,有症相似,而脉沉数,大便秘结,治宜三承气汤下之。如大患之后,厥冷烦躁过甚,六脉无应,医难治之。有表邪失治,变生虚烦何也?先因寒邪所折,汗未能周,妄行攻治,致其蓄热上升,而成烦渴之证,宜以冲和汤和肌开表,次用消烦之剂,随证治之。有汗下后大烦渴何也?表虚为寒所折,本当和解,反过汗下,故六脉洪数,表里俱热,而不恶寒腠理开疏,汗泄不已,津液衰少,烦渴过甚,宜以竹叶石膏汤,或栀子升麻汤、人参白虎汤,选而用之。
有大热反恶寒,烦渴不已,发汗无效,治热无功何也?寒邪入脏,阴不达阳,寒蓄于内,热邪在腑,阳不和阴,热郁于外,故阳元则生热。甚则生烦,宜以阴旦汤通和表里,次用消渴之剂,随证治之。
虚劳者,寒邪达入,误治诸经,真元耗散,气血俱虚、身热烦躁,神舍失安,不能眠卧,以栀子豉汤治之。寒邪蓄滞于阴;阴不越阳,上盛下虚,身凉无热,手足微温,大便自利而烦渴,以竹叶石膏汤去石膏加附子治。寒邪发散未尽,肺浮身热,欲喜饮水,而成积滞,故湿热上升,而反见烦渴,以猪苓汤先疏导之,以止烦渴而和之。虚劳者,素多饮酒,或伤寒邪,积热膀胱,谬为汗利,亡其津液,小便短少,大热烦躁,以青龙汤去半夏重加天花粉,通和表里,而解烦躁,不可投用五苓散之剂。
治虚烦证,有用寒凉之剂,治热愈热、治烦愈烦何也?体弱之人内损元气,外感风寒,或由汗下过伤,则元气多虚,寒邪内鼓,虚火上炎,六脉洪数,浮而无力,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是为阳虚。若复用寒凉之药,则脾胃受伤,而虚者益虚矣。宜以独参汤和平益气,次用人参黄汤调下,五苓散清利之,热退阳生虚烦息矣。
Tags:《虚火》 《烦热》 《内伤》 《外感》 《邪气》 《津液》 《口苦》 《舌干》 《大便秘结》 《承气汤》 《烦躁》 《表邪》 《冲和汤》 《表虚》 《表里》 《恶寒》 《腠理》 《竹叶石膏汤》 《升麻汤》 《白虎汤》 《热郁》 《阴旦汤》 《虚劳》 《豉汤》 《积滞》 《猪苓汤》 《五苓散》 《风寒》 《虚火上炎》 《独参汤》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之四十七\虚烦门] 药方 下一篇[卷之四十七\虚烦门] 治法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