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因证治-第页-[卷三] 三十一消渴_中药方集

TOP

 
脉因证治
[卷三] 三十一消渴
】 【繁体

【脉】
心脉滑为渴,滑者阳气胜。心脉微小为消瘅。脉软散者,气血虚。脉洪大者,阳余阴亏。寸口脉浮而迟,浮为虚,卫气亏;迟为劳,营气竭。趺阳脉浮而数,浮为风,数消谷。消瘅,脉实大,病久可治;悬小坚急,病久不可治。脉数大者生,实坚大者死。细浮短者死。

【因证】
膏粱甘肥之变,则阳脉盛矣。阳脉太甚,则阴气不得营也。津液不足,结而不润,皆燥热为病也。
经云∶二阳结谓之消。二阳者,阳明也。手阳明主津,病消则目黄口干,是津不足也。
足阳明主血。热则消谷善饥,血中伏火,乃血不足也。此皆津血不足而热也。
夫因则火一也,病则有上、中、下三也。盖心火盛于上,为膈膜之消。病则舌上赤裂,大渴引饮。论云∶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是也,以白虎加参汤主之。
火盛于中,为肠胃之消。病则善食身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数。论云∶瘅成为消中者是也。以调胃承气、三黄等治之。
火盛于下,为肾消。病则烦躁,小便浊,淋如膏油之状。论云∶焦烦水易亏者是也。六味地黄丸主之。

【治法】
热淫所胜,治以甘苦,甘以泻之。热则伤气,气伤无润,则折热补气,非甘寒不治。
李以补肺、降火、生血为主。

秘丹
生血为主,总治三消
黄连花粉人乳地黄汁藕汁上蜜为膏,徐徐留舌上,以白汤下。

参膏汤
治膈消,上焦渴,不欲多饮。
人参(五钱)石膏(一两)知母(六钱)甘草(三钱五分)水煎。或方加寒水石妙。

顺气散
治消中,能食,小便赤。
川朴(一两)大黄(四两)枳壳(二两)赤芍药(一钱)
茴香散
治肾消,小便如油。
茴香苦楝(炒)五味上为末,酒下二钱,食前服。

珍珠丸
治白淫滑泄,思想无穷,所愿不得之证。
黄柏(一斤,烧)真蛤粉(一斤)水丸,空心酒下。柏降火,蛤咸补肾。

又方
芦根栝蒌根麦门冬知母竹叶牛乳
生津甘露饮
已下出李。
石膏甘草(滋水之源)黄连山栀黄柏知母(泻热补水)杏仁麦冬全蝎连翘白葵白芷归身兰香(和血润燥)升麻柴胡(经行)木香藿香(反佐取之)桔梗(为末,舐之)
酒煮黄连丸
中暑热渴。
太阳渴,脉浮无汗,五苓、滑石类;阳明渴,脉长有汗,白虎、凉膈等;少阳渴,脉弦而呕,小柴胡加栝蒌;太阴渴,脉细不欲饮,不思水;少阴渴,脉沉而自利者,猪苓、三黄汤;厥阴渴,脉微引水,少与之。

神芎丸
已下出张。
黄连(入心)牵牛(逐火)滑石(入肾)大黄(逐火)黄芩(入肺)薄荷(散热)
三黄
治消渴。大黄,春秋二两,夏一两,冬五两;黄芩,春四两,秋夏六两,冬三两;黄连,春四两,秋夏七两,冬三两。桂苓甘露饮调之。白虎汤调之。
生藕节汁、淡竹沥汁、生地黄汁,相兼服之、润之。
寒水石、甘草、蛤粉等分,浓煎麦门冬苗,下二钱。

神白散
治真阴虚损。

猪肚丸
治消中。
猪肚(一个)黄连(五钱)麦冬(去心)知母栝蒌上四件末,入肚缝之,蒸烂熟,于砂盆内杵而丸之,如坚少加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葛根丸
治肾消。
葛根栝蒌(各二两)铅丹(二两)附子(一两,炮)蜜丸,如梧子大,一日三服,春夏去附。

粉散
治大渴,又治肾消。
栝蒌根(二两五钱)胡粉(五钱)铅丹(五钱)泽泻石膏白石脂赤石脂(各五钱)甘草(炙,三两五钱)上杵为末,任意服,痛者减服。

人参白术汤
人参白术当归白芍山栀泽泻大黄(各五钱)连翘栝蒌根茯苓(各一两)肉桂藿香木香(各一钱)寒水石(二两)滑石朴硝(各半斤)甘草(三两)石膏(四两)姜煎,入蜜少许。
口燥、口干、口渴、咽干,须详之。
Tags:《消瘅》 《血虚》 《寸口》 《卫气》 《营气》 《阳脉》 《津液》 《阳结》 《阳明》 《消谷善饥》 《白虎加参汤》 《自汗》 《消中》 《烦躁》 《六味地黄丸》 《三消》 《地黄汁》 《白汤》 《参膏汤》 《五味》 《生津》 《润燥》 《酒煮黄连丸》 《中暑》 《太阳》 《无汗》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神芎丸》 《白虎汤》 《等分》 《神白散》 《阴虚》 《粉散》 《白术汤》 《咽干》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三] 三十二、痞 下一篇[卷三] 三十、积聚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