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医通-第页-[卷十四] 呕吐哕门_中药方集

TOP

 
张氏医通
[卷十四] 呕吐哕门
】 【繁体
金匮甘草粉蜜汤治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吐蛔者。
甘草(半两)粉(三钱。即铅粉)蜜(一两二钱)上三味。以水三升。煮甘草取二升。去滓。纳粉、蜜。搅令和。煎如薄粥。温服一升。瘥即止。
吴茱萸汤(玉函)治胃气虚寒干呕吐涎沫头痛
吴茱萸(取开口者。汤泡七次以去浊气。净一钱)人参(半钱)大枣(四枚。擘)生姜(半两)上四味。水煎去滓。温分日三服。
千金通草橘皮汤治伤寒胃热呕逆。
通草(三钱)橘皮(钱半)粳米(一合)生芦根汁(半合。)上四味。水煎热服。不瘥更作。本方去通草、橘皮加竹茹、生姜汁。千金名芦根饮子。治伤寒后呕哕。反胃干呕。
千金麦门冬理中汤治漏气。上焦热。腹满不欲饮食。食则先呕后泻。身热痞闷。
麦门冬(去心)白术(各五钱)甘草(炙)茯苓(各二钱)人参橘皮心葳蕤(各三钱)芦根(一握。生)竹茹(一团。鸡子大)生姜(四钱)陈米(一合)上十二味。水煎。温分日三服。
泽泻汤(千金)治上焦饮食下胃。胃气未定。面背身中皆热。名曰漏气。
泽泻半夏柴胡生姜(各三钱)桂心甘草(炙。各一钱)茯苓人参(各二钱)地骨皮(五钱)石膏(八钱)竹叶(一把)心(五钱)上十二味。水煎。温服日三。
人参汤(千金)治下焦热。气逆不续。呕逆不禁。二便不通。名曰走哺
人参黄芩知母葳蕤茯苓(各三钱)白术栀子(姜汁炒黑)陈皮芦根(各四钱)石膏(。八钱)上十味。水煎。温服日三(准绳。多竹菇)走哺漏气。皆属火淫于内。火性急速。故得食则既吐且利。是名漏气。若得食即呕而便溺不通者。则为走哺。总是胃虚火逆所致。观麦门冬理中汤、人参汤二方可知。不可误认虚寒。轻用温补之剂也。
安蛔散治吐蛔色赤成团而活。属热者。
乌梅肉(三钱)黄连蜀椒藿香槟榔(各一钱)胡粉白矾(各半钱)为散。每服三四钱。水煎如糊。空腹服之。瘥即止。
半夏泻心汤(方祖)猪苓散(五苓散下)小柴胡汤(方祖)大黄甘草汤(小承气汤下)文蛤汤麻黄汤下)橘皮汤(二陈汤下)橘皮竹茹汤(二陈汤下)半夏干姜汤(二陈汤下)二陈汤(方祖)理中汤(方祖)小半夏汤(二陈汤下)大半夏汤(二陈汤下)姜附汤(四逆汤下即干姜附子汤黑锡丹(金液丹下)逍遥散(虚损门)六君子汤四君子汤下)橘皮半夏汤(二陈汤下)小青龙汤桂枝汤下)小承气汤(方祖)猪苓汤(五苓散下)橘皮干姜汤(七气汤下)黄芩汤(桂枝汤下)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桂枝汤下)佐金丸(方祖)连理汤(理中汤下)补中益气汤保元汤下)附子理中汤(理中汤下)胃散(方祖)五苓散(方祖)乌梅丸(理中汤下)四君子汤(方祖)异功散(四君子汤下)归脾汤(保元汤下)
Tags:《温服》 《吴茱萸汤》 《胃气》 《虚寒》 《干呕》 《头痛》 《浊气》 《胃热》 《热服》 《反胃》 《理中汤》 《腹满》 《泽泻汤》 《人参汤》 《气逆》 《走哺》 《胃虚》 《火逆》 《安蛔散》 《空腹服》 《五苓散》 《柴胡汤》 《大黄甘草汤》 《承气汤》 《文蛤汤》 《麻黄汤》 《二陈汤》 《橘皮竹茹汤》 《半夏干姜汤》 《小半夏汤》 《大半夏汤》 《四逆汤》 《附子汤》 《黑锡丹》 《逍遥散》 《君子汤》 《四君子汤》 《小青龙汤》 《桂枝汤》 《小承气汤》 《猪苓汤》 《七气汤》 《半夏生姜汤》 《连理汤》 《补中益气汤》 《保元汤》 《附子理中汤》 《平胃散》 《乌梅丸》 《异功散》 《归脾汤》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十四] 霍乱门 下一篇[卷十四] 反胃门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