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碥-第页-[卷之三·杂症\痹] 治法_中药方集

TOP

 
医碥
[卷之三·杂症\痹] 治法
】 【繁体
虚人痹者,续命汤(见中风)加减∶风胜倍防风,寒胜倍附子,湿胜倍防己,皮痹加黄或桂枝皮,脉痹加姜黄或红花,肌痹加葛根或白芷,筋痹加羚羊角或续断,骨痹加虎骨或狗脊,有汗减麻黄,便溏减防己,寒胜减黄芩加干姜,热胜减附子加石膏。壮者增味五痹汤∶风痹以羌、防为主,寒痹麻黄、附子为主,湿痹防己、羌活为主,皮、脉等五痹,加药照前条。三痹通用木通,不见水者二两,以长流水二碗,煎一碗,热服取微汗。(昔有人梦得此方而痹痛愈,此谓通则不痛也。)不愈再三服,视所胜,照前方加味。(不得过三钱。)三痹汤独活寄生汤,并治各痹久不已,乘虚入脏。五苓散(见伤湿)。加附子治胞痹,加苍术治肠痹气虚麻木,黄益气汤。冷痹,(身寒无热,四肢厥冷。)蠲痹汤热痹,(身热如火。)升阳散火汤(见劳倦)加犀角、羚羊角。又行痹,黄、苍术各酒炒二钱,姜一片煎,调威灵仙(酒炒)末,羚羊角灰,芥子末,温服。走注与历节不同,历节是支节疼痛,未必行也,今将治走注诸方开后∶如意通圣散虎骨散、桂心散、仙灵脾散、没药散、小乌犀丸没药丸、虎骨丸、十生丹、骨碎补丸、定痛丸八神丹一粒金丹、乳香应痛丸。外贴,用牛皮胶一两,水熔成膏,芸薹子、安息香、川椒、附子,各半两,为细末,和贴。亦有痰涎走注,变生诸疾,但察并非风寒湿外感,而忽然肢体上下走易作痛,神昏多睡,或饮食无味,痰唾稠粘,夜间喉有痰声者是也,但用控涎丹(见痰)。数服即愈。
痛痹。上部痛∶羌活、桂枝皮、桔梗、威灵仙,臂痛加桑枝、姜黄。下部痛∶牛膝、防己、木通、黄柏,加乌、附以引经。关节痛∶穿山甲、虎骨、松节。
上部肿痛∶五积散(见中寒)、乌药顺气散,加姜葱发汗。下部肿痛∶五苓散、(见伤湿。)八正散(见淋)、大橘皮汤(见肿胀),加灯心、竹叶利小便。肿而大便不通;大柴胡汤(见疟)、防风通圣散(见中风)。筋痛∶缓筋汤。浑身筋骨痛∶立效散,觉冷者甘草附子汤,觉热者当归拈痛汤。(见身体痛。)历节肿痛∶犀角汤,再服茵芋丸。肢节痛∶大羌活汤。外用熨法∶三年酽醋五升,煎三四沸,入葱白二三升,再煎一沸滤出,布裹乘热熨之。又方∶芫花、桑白、川椒,各二钱,桂心一两,柳蛀五钱,麦麸一升,醋炒热,青布裹熨。樟木屑一斗,滚水泡熏洗,勿令气入眼。着痹∶白米半碗,薏苡仁数钱,生川乌末四钱,熬粥,宜稀薄,下姜汁、蜜各二三茶匙,空心啜之。然非有风,川乌不宜用。张子和以苦剂吐去湿痰,次用白术、茯苓,寒加附、姜煎服。
着痹∶大概气必虚,四君子(见气)为主,加去邪之品。
Tags:《小续命汤》 《中风》 《皮痹》 《脉痹》 《筋痹》 《骨痹》 《风痹》 《寒痹》 《湿痹》 《热服》 《三痹汤》 《独活寄生汤》 《五苓散》 《胞痹》 《肠痹》 《气虚》 《益气汤》 《蠲痹汤》 《热痹》 《散火汤》 《劳倦》 《威灵仙》 《温服》 《如意通圣散》 《虎骨散》 《仙灵脾散》 《乌犀丸》 《没药丸》 《十生丹》 《定痛丸》 《八神丹》 《一粒金》 《乳香应痛丸》 《成膏》 《寒湿》 《外感》 《神昏》 《臂痛》 《五积》 《中寒》 《八正散》 《大橘皮汤》 《肿胀》 《柴胡汤》 《防风通圣散》 《骨痛》 《附子汤》 《当归拈痛汤》 《大羌活汤》 《熨法》 《湿痰》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之三·杂症] 痉 下一篇[卷之三·杂症] 痹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