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集成-第页-[卷二\乳子伤寒证治] 入方_中药方集

TOP

 
幼幼集成
[卷二\乳子伤寒证治] 入方
】 【繁体

麻黄汤
太阳经寒伤荣,发热无汗恶寒
净麻黄嫩桂枝光杏仁炙甘草(各等分)水煎,热服。得汗而解。

桂枝汤
治太阳经风伤卫,发热自汗恶风
嫩桂枝(一钱五分)杭白芍(二钱)老生姜(一钱五分)大红枣(五枚)炙甘草(一钱)水煎,热服。仍得微汗,不可大汗

大青龙汤
治太阳证见风脉。
净麻黄熟石膏(各三钱)嫩桂枝(一钱)光杏仁(五枚)炙甘草(四钱)老生姜(一片)大红枣(一枚)水煎,温服。惟恐汗多。
太阳证而见风脉,是有头痛身热,无汗恶寒,但脉不紧而缓,为伤寒兼中风之候,故合麻黄、桂枝用之。风寒外盛,则人身之阳郁为内热,石膏所以加也。曰大青龙,言其行云致雨之速。然苟不善用,则亡阳之祸,变为筋惕肉矣,可不慎哉!
小青龙汤
治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或咳,或噎,或喘。
净麻黄嫩桂枝白芍药制半夏(以上各一钱二分)炙甘草白干姜北细辛(各五分)北五味(十二粒)水煎,温凉得所,徐服。
表不解者,头痛身热尚在也。渴时饮水过多,故心下有水气。咳噎喘者,水寒射肺也。有声无物曰干呕。
此方麻、桂、草发表,夏、辛、姜散水气,芍药和阴血,五味收肺气,所谓青龙者,东方木神,主发育万物之义。

葛根汤
阳明胃经,目痛鼻干不眠。
粉干葛(一钱五分)赤芍药嫩桂枝炙甘草(各六分)净麻黄(去节,一钱)鲜葱白(三茎)老生姜(一片)大枣(一枚)净水煎,热服。如恶寒,加麻黄;恶风,加桂枝。如正阳明腑病,不恶寒,有汗而渴,当用白虎汤

升麻葛根汤
治邪在阳明经,无汗恶寒发热
绿升麻粉干葛赤芍药炙甘草净水煎,热服。
此方疏表去寒,和血调气,故为痘家之用。

惺惺散
方见前乳子伤寒门。

柴胡汤
少阳胆经,耳聋,胁痛寒热往来,口苦
北柴胡(三钱)官拣参片黄芩法半夏炙甘草(各一钱)生姜(一片)大枣(一枚为引)水煎服。
按∶此经无出入之路,不可汗下,止此汤和解之,如兼阳明证,本方加葛根、芍药;如尚有恶寒等证,用大柴胡汤
太阳经表之表也,行身之背;阳明经表之里也,行身之前;少阳经半表半里也,行乎两胁之旁。过此则少阴太阴厥阴,俱入脏为里。

大柴胡汤
治表症未除,里证又急,汗下兼行。
北柴胡(一钱五分)片黄芩(一钱)白芍药(一钱)法半夏(八分)锦庄黄(七分)小枳实(四分)老生姜(三片)大红枣(一枚)水煎,空心热服。

白虎汤
治身热大渴而有汗,脉洪大者。无渴者不宜。
熟石膏(三钱)净知母(二钱)炙甘草(一钱)晚粳米(一撮)净水煎浓,热服。
邪入于里,内有实热,故恶热,热越故有汗,里燥故有渴,邪盛故脉大,邪在阳明故脉长。白虎者,西方金神也。名此者,欲秋金之令行,而夏火之炎息耳。此暑月热病发热正方。石膏寒中之药,淡而辛,能汗能利,必其人有大汗而渴,齿燥,脉洪长可用。若无汗,脉虚而不洪长,或重按全无,虽壮热口渴,象白虎证,此脾气虚,元阳不足,误服必死。

调胃承气汤
治太阳阳明,不恶寒,反恶热,大便秘结而呕,日晡潮热
锦庄黄(三钱)白芒硝(二钱)炙甘草(一钱)生姜五片,水煎,热服。

大承气汤
治阳明太阴,谵语,五六日不大便,腹痛烦渴,并少阴舌干口燥,日晡发热,脉沉实者。
锦庄黄(五钱)川浓朴(二钱)小枳实(二钱)白芒硝(三钱)老生姜(五片)用水煎滚,热服。

小承气汤
治六七日不大便,腹胀满闷,病在太阴;无表证,汗后不恶寒,潮热狂言而喘者。
锦庄黄(三钱)川浓朴(二钱)小枳实(二钱)净水煎浓滚,热服。

桃仁承气汤
外证已解,大便黑,小便利,为瘀血证。
锦庄黄(二钱五分)白芒硝(一钱五分)嫩桂枝(一钱)光桃仁(十粒)炙甘草(一钱)水煎滚热,空心服。
凡用三承气者,须以手按病患,自胸至小腹,果有硬处,手不可近,又看其舌之燥滑何如。然后分别当急下者,宜大承气汤;可少与者,宜小承气汤;宜微和胃气者,调胃承气汤。此以仲景圣法用之也。

小建中汤
治伤寒腹中急痛,阴阳相乖。
嫩桂枝(一钱)白芍药(二钱)炙甘草(一钱)新饧糖(五匙)老生姜(五片)大红枣(三枚)净水浓煎,半饥服。
阴证腹痛,不大便,桂枝芍药汤;腹痛甚,桂枝大黄汤;腹痛自利,小便清白,宜四逆、理中。

黄建中汤
治伤寒汗后身痛,脉迟弱者。
炙黄(一钱五分)炒白芍(二钱)青化桂(一钱)炙甘草(一钱)老生姜(五片)大红枣(五枚)煎好,入饧糖三匙,再煎一沸服。若微溏泄者,或呕者,皆不用。
汗多耗损阴气,不能荣养筋骨,故痛,阳虚故脉迟,汗后故脉弱。此乃创建中气,使生长荣卫,通行津液,则表不虚,而身痛自愈。

理中汤
治太阴即病,自利不渴,寒多腹痛。
人参片(二钱)漂白术(三钱)炮干姜(一钱)炙甘草(一钱)净水浓煎,温凉徐服。

真武汤
治汗发过多,心下悸,头眩,身,振振欲擗地者。
熟附片白芍药白云苓(各二钱)漂白术(一钱五分)老生姜(二钱)净水浓煎,温凉得中服。
心亡津液,肾气欲上而凌心,故悸;汗多亡阳,虚邪内动,故眩欲擗地。真武者,北方之神,能司水火,不使蛟龙起陆者也。

白通汤
治少阴下利,无脉。
熟附子(三钱)白干姜(一钱五分)鲜葱白(三茎)净水浓煎,冷服。
少阴主禁固二便,寒邪居之,则失其权矣,故下利。葱白所以通阳气也,姜附所以散阴寒也,能散能通,差足尽少阴之职。服此汤利不止,复厥逆无脉,干呕而烦,即加童便半杯,猪胆汁五匙服之。脉微续者生,脉暴出者死。

麻黄附子细辛汤
治少阴病,始得发热,脉沉。
净麻黄(三钱)熟附片(三钱)北细辛(一钱)净水煎浓,温冷服。
病发于阴,当无热,有热者,乃太阳经表里相传之证也。少阴虚,则太阳之邪由络直入,其不尽入者,留为表热,故用麻黄以发汗,辛、附以温中,中外互攻,而贼邪自服矣。

四逆汤
治阳气亢极,血脉不通,四肢厥逆在臂胫之下。若阴证则上过乎肘,下过乎膝矣。
北柴胡白芍药小枳实炙甘草(等分)净水浓煎,远热服。
阳邪传入于阴,里有结热,阳不能伸于四末,故四逆而不温,用枳实所以破结气而除里热,用柴胡所以升发真阳而回四逆,甘草和不调之气,芍药收失位之阴。夫伤寒以阳为主,四逆则有阴进之象,若用苦寒下之,必致阳益亏失,故用此方。

甘草泻心
呃逆脉洪大,心火上奔,肺不得纳。
炙甘草(二钱)正川连(五分)法半夏(一钱)片黄芩(一钱)官拣参(一钱)白干姜(一钱)老生姜(一钱)大红枣(五枚)净水浓煎,对人参汤服。
胃寒呃逆,脉微细,干姜、半夏、丁香、柿蒂治之;若因失下,大便实者,小承气汤治之。

玄参升麻汤
治发咽痛。
黑玄参(一钱五分)绿升麻(一钱)炙甘草(一钱)净水浓煎,热服。

阳毒升麻汤
治赤狂言,吐脓血。
绿升麻(一钱五分)真犀角(一钱)鲜射干(一钱)片黄芩(一钱)官拣参(一钱)炙甘草(八分)净水浓煎,对人参汤热服。
阳证误温,当汗失汗,当下失下,或下早邪热入胃,或下迟热留胃中,皆致发。赤者二方可治,紫黑必死。
世有内伤发者,胃气极虚,一身之火,浮游于外,宜补以降之,此证人多不识。

桃仁汤
狐惑声哑。
光桃仁(二十粒)槐花子(二钱)陈艾叶(一钱)大红枣(三枚)净水久煎极浓,空心热服。
狐惑者,失汗所致,食少胃空,虫咬其脏,则上唇生疮为惑,虫食其肛,则下唇生疮为狐。其候齿燥声哑恶食,面目乍赤乍白乍黑,舌上白苔,唇黑,四肢沉重,喜眠。服此须臾,以黄连犀角汤清之。

黄连犀角汤
服桃仁汤后服此。
真犀角(三钱)正川连(二钱)肥乌梅(四个)南木香(三分)净水浓煎,磨木香冲服

雄黄锐散
治虫食肛狐惑证。
明雄黄光桃仁干苦参正川连青葙子(各等分)为末,艾汁和匀如小指尖大,绵裹,纳入谷道中,日易之。

牛蒡根汤
治发汗不透,余毒在心包络,今瘥后昏沉,甚至手足搐搦,或寒或热。
牛蒡根净麻黄川牛膝制南星(各六钱)上为末。每服五分,好酒调下,日三服。

牡蛎泽泻汤
治前证腰以下浮肿者。
左牡蛎宣泽泻甜葶苈天花粉(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米饮调下。

黄龙汤
治发热不退,或寒热往来。
北柴胡(三钱)炒黄芩赤芍药炙甘草(各二钱)老生姜(三片)大红枣(三枚为引)水煎热服。
Tags:《麻黄汤》 《太阳》 《发热》 《无汗》 《恶寒》 《等分》 《热服》 《桂枝汤》 《自汗》 《恶风》 《大汗》 《大青龙汤》 《阳证》 《温服》 《头痛》 《中风》 《风寒》 《亡阳》 《小青龙汤》 《水气》 《干呕》 《五味》 《水寒射肺》 《肺气》 《阳明》 《鼻干》 《白虎汤》 《升麻葛根汤》 《恶寒发热》 《调气》 《柴胡汤》 《少阳》 《胁痛》 《寒热》 《口苦》 《大柴胡汤》 《半表半里》 《少阴》 《太阴》 《厥阴》 《里证》 《心热》 《实热》 《恶热》 《热病》 《齿燥》 《壮热》 《胃气虚》 《承气汤》 《大便秘结》 《潮热》 《大承气汤》 《谵语》 《舌干》 《小承气汤》 《狂言》 《外证》 《胃气》 《小建中汤》 《阴证》 《芍药汤》 《大黄汤》 《身痛》 《中气》 《津液》 《理中汤》 《人参片》 《真武汤》 《心下悸》 《虚邪》 《白通汤》 《脉暴出》 《附子细辛汤》 《阴病》 《病发于阴》 《表里》 《阴虚》 《表热》 《四逆汤》 《血脉》 《阳邪》 《里热》 《寒下》 《泻心》 《呃逆》 《人参汤》 《胃寒》 《升麻汤》 《邪热》 《内伤》 《狐惑》 《白苔》 《黄连犀角汤》 《冲服》 《心包络》 《泽泻汤》 《浮肿》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二] 伤风证治 下一篇[卷二\乳子伤寒证治] 伤寒总括五法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