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大白-第页-[卷二] 头眩_中药方集

TOP

 
伤寒大白
[卷二] 头眩
】 【繁体
伤寒头眩,言睡在床褥,亦觉头眩眼花,非言坐起而觉也。夫外感风寒之症,坐起时,皆头眩也。方书头眩,皆以阳虚立论,愚以为久病后、汗下吐后,方可言阳虚。若暴病及未曾汗下吐者,则风寒邪热痰火积饮,皆能眩晕。吴氏书以太阳中风头眩,头摇。脉浮弦而急者,羌活神术汤,加防风、天麻,此治太阳阳明外感风寒也。又云寒热呕而口苦,头眩,脉弦数,小柴胡汤,加川芎、天麻,此治少阳头眩也。余今酌定初起暴病,有表症而头眩,无汗脉浮者,发散表邪为主,在太阳用羌活汤,在阳明用干葛防风汤,在少阳用柴胡汤。以上恶寒者,多加羌活,有风者,多加防风;有火者,加酒炒黄芩连。若表症已解,里有结热,又宜清里热,如桔梗汤凉膈散。大凡眩晕之症,一见呕吐,即为痰饮食滞,急用保和平胃二陈汤。里有积热者,加山栀、黄连,最忌凝滞补剂。惟汗吐下及久病后见头眩者,当用温中扶元,如建中汤、真武汤、苓桂白术甘草汤。若气虚者,四君子汤加天麻;气虚有火,加栀连;虚而有痰者,六君子汤血虚者,四物汤加天麻;血虚而有火者,加山栀、黄连;若阴火上冲,知柏四物汤。
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太阳病,误用麻黄以发汗,是以头眩身动,一派阳虚之症,故用真武汤。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言若吐若下后,久病胃虚,不能运化,虚邪搏饮上冲,故头眩。脉沉紧,非汗脉,强发汗则振振身动,故用苓术甘桂汤,助中州化水饮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此与上条同是吐下后,因此症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似火似实,又见眩冒经脉动惕之虚候,攻补两难,故曰久则成痿。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此条详注项强。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脉迟,胃寒也,饱则微烦头眩。胃寒不能消水,谷停留肠胃,则小便难。而作谷疽。虽下之,腹满如故。何以知其然者?以脉迟。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不痛。
阳明病,不恶寒,又能食,胃热也。咳主于肺,胃热上冲,则肺热而咳,咽喉痛。设不咳,则肺无火咽亦不痛。
少阳之病,口苦咽干目眩。
目眩口苦,胆经所主,故名少阳之病。

羌活神术汤
羌活苍术石膏防风天麻此治太阳风湿发热眩晕之症。若兼阳明,加干葛,白芷;兼少阳,加柴胡、川芎;兼饱闷恶心,加半夏、神曲。

小柴胡汤
柴胡黄芩广皮甘草川芎天麻半夏此治少阳寒热眩晕症。若恶寒,加羌活防风,有火,加栀连。

羌活汤
见恶寒。
此治太阳恶寒发热眩晕者。若胸前饱闷,合平胃保和散。呕吐,加半夏、天麻。

干葛汤
见似疟。
此治阳明表邪眩晕者。若呕吐饱满,加半夏、浓朴;恶寒无汗,加羌活、防风。

桔梗汤
桔梗半夏陈皮枳实此治痰结饱闷眩晕者。若恶寒发热,加羌活、防风;里有积热,加栀连;阳明见症,加白芷、天麻;少阳见症,加柴胡、川芎。

凉膈散
发狂

平胃二陈汤
苍朴二陈汤
此治痰饮食积眩晕之症。胸前饱闷,合保和散,加砂仁、豆蔻、胃寒,加干姜,胃热,加栀连。

建中汤
白芍药桂枝甘草此治阳虚眩晕之症。气虚,加人参、白术;血虚,加当归、黄。

真武汤
Tags:《外感》 《风寒》 《邪热》 《痰火》 《眩晕》 《太阳》 《中风》 《头摇》 《阳明》 《寒热》 《口苦》 《柴胡汤》 《少阳》 《无汗》 《表邪》 《防风汤》 《恶寒》 《里热》 《桔梗汤》 《凉膈散》 《呕吐》 《痰饮》 《二陈汤》 《补剂》 《真武汤》 《气虚》 《君子汤》 《六君子汤》 《血虚》 《阴火》 《阳病》 《发热》 《心下悸》 《太阳病》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胃虚》 《虚邪》 《水饮》 《心下痞》 《咽喉》 《经脉》 《并病》 《项强》 《结胸》 《谵语》 《阳明病》 《谷疸》 《腹满》 《胃寒》 《胃热》 《肺热》 《咽喉痛》 《咽干》 《风湿》 《恶心》 《小柴胡汤》 《恶寒发热》 《保和散》 《发狂》 《苍朴二陈汤》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二] 口渴 下一篇[卷二] 身痒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