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方集解-第页-[祛寒之剂第十] 理中汤_中药方集

TOP

 
医方集解
[祛寒之剂第十] 理中汤
】 【繁体
(仲景)治伤寒太阴病,自利不渴,寒多而呕,腹痛粪溏,脉沉无力;或厥冷拘急;或结胸、吐蛔;及感寒霍乱太阴、脾经也。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腹痛,为太阴病。自利渴者为热,不渴者为寒,喜呕、腹痛、便溏,皆虚寒所致;寒彻于外;则手足厥冷拘急;寒凝于中,则结胸、泄泻、吐蛔。霍乱者阴阳不和而挥霍撩乱,或吐或泻,亦有寒热二证,若阴寒所致者,宜此汤。三阳传阴经而下利者,为邪热利;阴寒直中阴经而下利者,为寒利;外邪传里而腹痛者,其痛不常;阴寒在内而腹痛者,痛无休止,时欲作利。大腹属太阴,少腹属少阴,脐下属厥阴。亦有挟食积与痰者。三阳下利身热,太阴下利手足温,少阴、厥阴下利身冷,其大较白术(东壁土炒。二两)人参干姜(炮)甘草(炙。一两。)每服四钱。自利腹痛者,加木香;不痛利多者,倍白术;渴者,倍白术(白术益气燥湿,故能生津);蜷卧沉重,利不止,加附子(此兼少阴证;)腹满去甘草(甘冷人满);呕吐去白术,加半夏、姜汁(白术甘壅,姜夏散逆);脐下动气,去术,加桂(白术补气,桂泄奔豚);悸加茯苓(饮停则悸,茯苓利水宁心);阴黄加茵陈;寒结胸加枳实。本方等分,蜜丸,名理中丸(仲景曰∶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胃中有寒,宜理此足太阴药也。人参补气益脾,故为君;白术健脾燥湿,故以为臣;甘草和中补土,故以为佐;干姜温胃散寒,故以为使。以脾土居中,故曰理中(王海藏曰∶上吐下泻不止,当渴而反不渴,脉微细而弱者,理中汤主之。经又曰∶伤寒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宋徽宗食冰太过,病脾疾,国医不效,召杨介,进大理中丸。上曰∶服之屡矣。介曰∶疾因食冰,臣本方三两,加附子一枚,名附子理中汤(亦可作丸。即四逆汽加参术)∶治中寒腹痛,身痛四肢拘急(渐伤曰伤,卒中曰中,有中脏中腑中经络皮肉筋脉之殊,治之当分微甚∶微则不换金正气散加附子、附子五积散;甚者脐腹痛,四肢厥,附子理中汤,姜附汤;入肝加木瓜,入肺加桑白皮,入脾加术,入心加茯苓)。本方加枳实、茯苓,蜜丸,名枳实理中丸(崔行功)∶治寒实结胸欲绝,胸膈高起,手不可近,用大陷胸不瘥者崔曰∶此是下后虚逆,气已不理,而毒复上攻,气毒相搏结于胸者,用此丸先理其气,次疗诸疾,用之如神。渴者加花粉,自汗者加牡蛎。本方去甘草,加茯苓、川椒、乌梅,名理中安蛔丸(陶仲文)∶治胃寒吐蛔(蛔得甘则动,故去甘草;得酸则止,得辛则伏,故加椒、梅)。本方加桂枝,倍甘草,名桂枝人参汤(仲景)∶治太阳表证不除,而数下之,邪热而利,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欲解表里之邪,全藉中气为敷布,故用理中以和里,而加桂枝以解表,不名理中而名桂枝者,到底先表之意也。大抵阳热为邪,则腹痛而咽干;阴寒为邪,则腹满而吐利)。
本方加黄连、茯苓,名连理汤∶治伤暑湿而作泻(若外感盛暑,内伤生冷者,非此不可)。
本方加陈皮、茯苓,名补中汤∶治泄泻。泻不已者,加附子;恶食、食不化,加砂仁。本方加当归、白芍、陈皮、浓朴、川椒,入姜煎,名温胃汤∶治忧思郁结,脾肺气凝,胀满上冲,饮食不下。本方加黄、白芍、陈皮、藿香,名黄汤(海藏。亦出理中例法)。本方加青皮、陈皮,名治中汤∶治前证腹满痞闷兼食
Tags:《阴病》 《拘急》 《结胸》 《霍乱》 《太阴》 《腹满》 《太阴病》 《虚寒》 《手足厥冷》 《泄泻》 《寒热》 《三阳》 《邪热》 《直中》 《少阴》 《厥阴》 《燥湿》 《生津》 《阴证》 《呕吐》 《奔豚》 《阴黄》 《寒结》 《等分》 《理中丸》 《健脾》 《胃散》 《上吐下泻》 《理中汤》 《寒下》 《赤石脂禹余粮汤》 《附子理中汤》 《中寒》 《身痛》 《四肢拘急》 《中脏》 《中腑》 《中经》 《微甚》 《五积》 《脐腹痛》 《寒实结胸》 《自汗》 《安蛔丸》 《胃寒》 《人参汤》 《太阳》 《心下痞》 《表里》 《解表》 《中气》 《咽干》 《连理汤》 《伤暑》 《外感》 《内伤》 《补中汤》 《肺气》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祛寒之剂第十] 四逆汤 下一篇祛寒之剂第十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