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纲目-第页-[卷之三十三·伤寒部\伤寒拾遗] 韩氏温中法_中药方集

TOP

 
医学纲目
[卷之三十三·伤寒部\伤寒拾遗] 韩氏温中法
】 【繁体
夫伤寒之说,始自黄帝以开其端,至于仲景方陈其条目,自后肤浅之学,莫知其数。立言者只云病在表可发汗,病在里可下,或云不可汗、不可下,未尝有温中之说。仲景《伤寒例》云∶尺寸俱沉细,太阴受病也;尺寸俱沉,少阴受病也;尺寸俱微缓,厥阴受病也。又辨太阴症云∶太阴病脉浮,可发汗,宜桂枝汤。又手足温,自利不渴者,宜四逆汤。又腹满时痛,桂枝加芍药汤。辨少阴证云∶少阴病始得之,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又少阴病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又少阴病,手足寒,身体痛,骨节疼,脉沉者,附子汤。又厥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又少阴病,脉沉,急温之,宜四逆汤。今举仲景论中数条,最是三阴病之良法,于今世用之,尚有未尽证者。愚常校之,自至和初岁迄于今三十余年,不以岁之太过、不及为则,每至夏至以前,有病伤寒人十中七八,两手脉俱沉细数,多是胸膈满闷,或呕逆,或气塞,或肠鸣,或腹痛,与仲景三阴病说理同而证不同,因兹不敢妄投仲景三阴药方。才见脉沉及胸膈满,便投下药下之,往往不救。常斟酌仲景理中丸与服之,其病势轻者,胸中便快;其病势重者,半日许满闷依然。或有病患脉沉细迟,投仲景四逆汤温之,多药力大热,后必发烦躁,因校量此形证,今别立方以治之,药多对证,不可不传焉。
病患但两手脉沉细数,或有力,或无力,或关脉短及力小,胸膈塞满,气短不能相接者,便可随脉证投温中药以治之。病患两手脉沉迟,或紧,皆是胃中寒也。若寸脉短及力小于关尺者,此阴盛阳虚也。或胸膈满闷,腹中胀满,身体拘急,手足逆冷,急宜温之。若立春以后至清明以前,宜温中汤主之。清明以后至芒种以前,宜陈皮汤主之。芒种以后至立秋以前,宜七物理中丸主之。

温中汤
丁皮(一两)干姜(炮)白术陈皮丁香(各二钱)浓朴(一两,制)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葱白三寸,荆芥五穗,煎至七分,去渣热服。如未快,手足尚逆,呕吐者,加丁香、干姜各二钱。

陈皮汤
陈皮(一两)藿香(三钱)白术葛根(各二钱)浓朴(一两,制)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一块,同煎至七分,去渣热服。如三服未快,手足尚逆,呕吐不定者,加半夏、丁香、桂枝各半两,每服加葱白三寸,煎服。

七物理中丸
白术(五钱)干姜(二钱半)人参(七钱半)桔梗(七钱)干葛(七钱半)藿香叶(五钱)甘草(二钱,炙)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盏,煎八分,和渣热服。如三服未快,手足尚逆,呕者,加半夏、生姜各半两。
病患两手脉沉细无力,虽三部脉力停等,亦是阴气盛也,更不须候寸脉短治之。或胸胁满闷,身体拘急疼痛,手足逆冷,速宜温中药和之。若立春以后至清明以前,宜浓朴丸主之。清明以后至芒种以前,宜白术汤主之。芒种以后至立秋以前,宜橘皮汤主之。

浓朴丸
当归(半两)丁皮(半两)浓朴(一两,制)细辛(二钱半)人参(七钱半)甘草(半两,炙)干姜(半两,炮)上为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煎至六分,和渣热服。三服后脉尚细,及寸脉尚细无力者,每服加葱白三寸,同煎服。

白术汤
白术半夏当归浓朴(制)干姜(炮。各半两)丁香(七钱)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一大片,煎至七分,去渣热服。三五服后,脉未有力,寸脉尚小者,加细辛半两,每服加葱白三寸,同煎服。

橘皮汤
橘皮(半两)藿香葛根(各三钱)半夏浓朴(制。各半两)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如枣大,同煎至七分,去渣热服。三五服后,脉尚小,手足逆冷者,加细辛半两。
病患胸膈满闷,时时呕逆,肢节痛,两胁下痛,腹中鸣,此是停饮。宜
二苓汤

赤茯苓木猪苓白术(各半两)滑石(一两)通草白豆蔻(各二钱半)丁香皮(七钱半)陈皮(半两)桂枝(五钱)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渣热服。小便未快,加瞿麦七钱半。呕未止,加半夏半两。淅淅恶寒甚,每服加葱白三寸。
Tags:《太阴》 《少阴》 《厥阴》 《阴病》 《桂枝汤》 《四逆汤》 《腹满》 《芍药汤》 《阴证》 《少阴病》 《发热》 《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 《附子汤》 《厥阴病》 《烦躁》 《吴茱萸汤》 《三阴》 《肠鸣》 《理中丸》 《不传》 《中寒》 《阴盛》 《拘急》 《陈皮汤》 《七物理中丸》 《热服》 《呕吐》 《白术汤》 《二苓汤》 《恶寒》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之三十三·伤寒部\伤寒拾遗] .. 下一篇[卷之三十三·伤寒部\伤寒拾遗] ..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