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正传-第页-[卷之六] 黄胆_中药方集

TOP

 
医学正传
[卷之六] 黄胆
】 【繁体


《内经》曰∶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又曰∶诸湿肿满,皆属脾土。夫黄胆为病,肌肉必虚肿而色黄,盖湿热郁积于脾胃之中,久而不散,故其土色形于面与肌肤也。盖脾主肌肉,肺主皮毛,母能令子虚,母病子亦病矣。是故有诸中者,必形诸外耳。其证有五∶曰黄汗,曰黄胆,曰酒疸,曰谷疸,曰女劳疸。虽有五者之分,终无寒热之异。丹溪曰∶不必分五种,同是湿热,如曲相似。正经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是也。外有伤寒热病阳明内实,当下而不得下,当汗而不得汗,当分利而不得分利,故使湿热怫郁内甚,皆能令人发黄病也。先哲制茵五苓散、茵汤、茯苓渗湿汤之类,无不应手获效。故曰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又曰湿在上宜发汗,湿在下宜利小便,或二法并用,使上下分消其湿,则病无有不安者也,学人详之。

脉法
《脉经》曰∶凡黄候,寸口脉近掌无脉,口鼻冷,并不可治。
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必发黄也。
酒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头如蒜韭之状,大便正黑,皮肤四肢不仁,其脉浮弱,颜黑微黄,故知难治。
谷疸,寸口脉微而弱,微则恶寒,弱则发热,当发不发,骨节疼痛,当烦不烦,而黄汗出。趺阳脉缓而迟,胃气反强,饱则烦满,满则发热,客热消谷,食已则饥,谷强肌瘦,名曰谷疸。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者,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则满也。
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已则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方法
丹溪曰∶不必分五,同是湿热,和曲相似,轻者小温中丸,重者大温中丸,热多加黄连,湿多者茵五苓散加食积药。
戴氏曰∶食积者,量其虚实下之,其余但利小便,小便清利,则黄自退。或曰∶黄胆宜用倒仓法。又曰∶黄胆倦怠,脾胃不和,食少,胃苓汤。小便赤,加滑石。

一方
治黄胆。
黄芩黄连栀子茵猪苓泽泻苍术青皮草龙胆(各五分)谷疸,加三棱、莪术、缩砂、陈皮、神曲。
上细切,作一服,水煎服之。

又方
治气实伤湿,浑身发黄,宜吐法。
抚芎栀子桔梗(各二钱)上细切,作一服,加姜煎,入韭汁服,探吐之。

小温中丸
治黄胆与食积,又可制肝燥脾。脾虚者,须以白术作汤使下。
针砂(十两,醋炒七次令通红,另研)苦参(夏加冬减)山楂(各二两)吴茱萸(一两,冬加夏减)苍术(半斤)白术(五两)川芎(夏减)神曲(各半斤)香附米(一斤,童便浸一宿)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前盐汤下。一方,无白术、山楂、苦参、吴茱萸,有栀子。

大温中丸
针砂(十两,如前制)陈皮苍术青皮浓朴(姜汁制)三棱(醋煮一时)莪术(同上制)黄连苦参白术(各五两)生甘草(二两)香附(一斤,童便浸一宿)上为细末,醋糊为丸。(一方无黄连、苦参、白术,一方又无甘草,名温中丸。)
调胃承气汤
(活人,方见伤寒门。)王叔和曰∶腹满舌痿烦躁不得睡,属黄家。又曰∶病黄胆,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发病时火劫其汗,两热相搏。然黄家所得从湿,故一身尽发热而黄。如肚热者,热在里也,当下之安,用调胃承气汤。
又曰∶黄胆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为瘥,又剧者为难治。又曰∶病疸而渴者,其病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病易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发于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师曰∶诸黄家病,但宜利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汤,又名黄建中汤。(方见伤寒门。)又曰∶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小建中汤。又曰∶黄胆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用大黄黄柏栀子芒硝汤。

大黄黄柏栀子芒硝汤
(叔和)黄柏芒硝大黄(各四钱)栀子(三枚)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又曰∶黄胆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宜服小半夏汤。(方见伤寒门。)又曰∶夫病酒发黄胆,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又心中懊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又曰∶酒疸,心中热欲呕者,吐之即愈。又曰∶酒疸黄色,心中实热而烦。
又曰∶额上黑,微汗出,手足心热,薄暮则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
又曰∶黄家,日晡所当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小腹满,一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

硝石矾石散
(叔和)上以二石各等分,烧为末,每服二钱,以大麦粥汤和服,日三服,取汗愈。若小腹满急,小便不利,用滑石、石膏各二钱,入粳米一撮,同煎服之。
治酒疸,用小柴胡汤加茵、豆豉、大黄、黄连、葛根,煎服效。(叔和)
茯苓汤
(河间)治胃疸,消谷善饥,面色痿黄,心中烦热,胸胁胀满,小便赤涩。(方见淋秘门。)
一方
(丹溪)治谷疸。
以柴胡、谷芽、枳实、浓朴、栀子、大黄等分,水煎服效。

胃苓汤
(局方)治脾胃不和黄肿。如小便赤涩,加滑石。
五苓散合胃散是也。

肾疸汤
(东垣)治肾疸目黄,或浑身黄,小便赤涩。
升麻羌活防风本独活柴胡(各五分)苍术(一钱)猪苓(四分)葛根(五分)泽泻(三分)黄芩(二分)甘草(三分)神曲(炒,三分)黄柏(二分)白术(五分)人参(三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茵五苓散
(活人)治伤寒或伏暑发黄,小便不利,烦渴等证。
本方倍加茵,入姜枣煎服之。

茵茯苓汤
(活人)治发黄,脉沉细数,四肢冷,小便涩,烦躁而渴。
茯苓桂枝猪苓(各一钱)滑石(一钱五分)茵(二钱)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服。如脉未出,加当归一钱五分。

栀子大黄汤
(活人)治酒疸,心中懊,或热而痛。
栀子(十四枚)大黄(一两)枳实(五枚)豆豉(一升)上作一服,用水五升,煎至二升,分三服。

半温半热汤
(活人)治酒疸,身黄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呕,心烦足热,或有瘕,心中懊,其脉沉弦紧细。
半夏茯苓白术(各七分)前胡枳壳(麸炒黄色)甘草(炙)大戟(各五分)黄芩茵当归(各三分)上细切,作一服,入生姜三片,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

茵蒿汤
(活人)治身热鼻干汗出,阳气上奔,小便赤涩不利,湿热发黄。
茵蒿(一两)大栀子(三枚)大黄(三钱五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三盏,煎盏半,温服。

茵大黄汤
(活人)治伤寒大热发黄,面目俱黄,小便赤涩。
茵蒿栀子柴胡黄柏黄芩升麻大黄(各七分)草龙胆(三分半)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栀子柏皮汤
(活人)治身热不去,大便利而烦热身黄。
栀子黄柏黄连(各三钱五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茯苓渗湿汤
(活人)治黄胆寒热,呕吐而渴,欲饮冷水,身目俱黄,小便不利,不思饮食。(方见湿证门。)
小茵汤
(活人)治发黄,脉沉细而迟,遍身冷。
附子(一枚,作八片炮)甘草(炙,一两)茵(二两)上细切,作三服,每服用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

四逆汤
(活人)治发黄,脉沉细而迟,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
甘草(炙,一两)干姜(炮,一两五钱)附子(一枚,作八片炮)茵(二两)上细切,分作四服,水煎服。

葶苈苦参散
(活人)治湿热内甚,小便赤涩,大便时秘,饮食少进,诸药不效,因为久黄。
苦参黄连瓜蒂黄柏大黄(各一两)葶苈子(二两)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匕,清米饮调下,以吐利为度,随时看虚实消息加减。

当归白术汤
(活人)治酒疸发黄,心下有癖坚满,身体沉重,妨害饮食,小便赤黄,此因内虚,饮食生冷,脾胃痰结所致。
白术茯苓(各一钱)当归黄芩茵(各三分半)前胡枳实甘草(炙)杏仁(各六分)半夏(八分,泡透)上细切,作一服,加姜三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抵当汤
(活人)治伤寒热郁,瘀血内结,身黄脉沉细,狂言谵语,小便自利,大便黑。(方见伤寒门。)
针砂丸
(集验方)治谷疸、酒疸、湿热发黄等证。
针砂(半斤,醋炒红)苍术(四两,米泔浸)香附(四两,童便浸)神曲(炒微黄)茵(姜汁炒)麦(麸炒,各二两)芍药当归(酒洗,去头)生地黄川芎青皮(去穣炒,各一两五钱)陈皮(去白)莪术(醋煮)三棱(醋煮,各二两)栀子(去壳炒)姜黄升麻干漆(各五钱,炒烟尽)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姜汤送下。

绿矾丸
(集验)治黄肿病最捷。
五倍子(半斤,炒黑)绿矾(四两,姜汁炒白)针砂(四两,醋炒红色)神曲(半斤,炒微黄色)上为细末,生姜汁煮红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温酒下。不能饮酒,米汤亦可。终身忌食荞麦面,犯之再发难治。

枣矾丸
(宝鉴)治食劳,身目俱黄者。
绿矾(半斤,火通红)上研细,红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或酒或姜汤下。
(祖传方)
褪金丸
治黄肿,绝妙。
苍术(米泔浸)白术(各二两五钱)甘草(炙,五钱)浓朴(姜汁拌炒,一两)陈皮(去白,一两五钱)针砂(醋炒红色)香附(童便浸,各六两)神曲(炒黄色)麦面(炒微黄,各一两半)有块加三棱(醋煮)莪术(醋煮,各一两半)上为细末,面糊为丸服,忌鱼腥、湿面、生冷、水果等物。
(医案)一男子年三十余,得谷疸症,求予治。以胃苓汤去桂加茵,数十帖黄退,自以为安,不服药。十数日后,至晚目盲不见物。予曰∶此名雀目,盖湿痰盛而肝火有余也。用猪肝煮熟和夜明砂作丸服之,目遂明如故,来谢。予曰∶未也,不早服制肝补脾消痰之剂,必成蛊胀。伊芳不信,半月后腹渐胀痞满,复来治。予仍以胃苓汤倍二术,加木通、麦门冬,煎汤下褪金丸,一月平安。
Tags:《虚肿》 《热郁》 《脾主肌肉》 《皮毛》 《黄汗》 《酒疸》 《谷疸》 《女劳疸》 《寒热》 《正经》 《热病》 《阳明》 《发黄》 《五苓散》 《茯苓渗湿汤》 《寸口》 《小便不利》 《腹满》 《恶寒》 《发热》 《阳脉》 《胃气》 《阳明病》 《风寒》 《谷气》 《浊气》 《小便不通》 《温中丸》 《大温中丸》 《虚实》 《胃苓汤》 《小温中丸》 《盐汤》 《承气汤》 《舌痿》 《烦躁》 《黄家》 《振寒》 《小建中汤》 《自汗》 《里实》 《温服》 《小半夏汤》 《实热》 《心热》 《矾石散》 《等分》 《大麦粥》 《柴胡汤》 《消谷善饥》 《烦热》 《平胃散》 《大黄汤》 《半温半热汤》 《心烦》 《足热》 《鼻干》 《柏皮汤》 《呕吐》 《四逆汤》 《葶苈苦参散》 《白术汤》 《抵当汤》 《狂言》 《谵语》 《湿痰》 《肝火》 《消痰》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之六] 疮疡 下一篇[卷之六] 秘结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