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第83页-[卷之三\暑] 中暑证治_中药方集

TOP

 
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 第83页
[卷之三\暑] 中暑证治
】 【繁体
五物香薷汤驱暑和中通用。
香薷(三两)白扁豆(姜制)浓朴(制)白茯苓(各一两半)甘草(炙,一两)上锉。每服三钱,水煎,温服
香薷缩脾饮驱暑和中,除烦止渴。
缩砂仁(二两)草果仁乌梅肉香薷甘草(炒。各两半)白扁豆(姜制)白干葛(各一两)上锉。每服三钱,姜五浓片,水煎,微温服。
香薷锉散解暑毒,止霍乱
香薷(二两)浓朴(制,一两)茯苓陈皮甘草(炙。各半两)良姜(三钱)上锉细。每服二钱半,盐一捻,水煎服。
五苓散伤暑烦渴,此引过多,小便赤涩,心下水气。(方见水饮门。)小柴胡汤治伤暑外热内渴。(方见血证类。)于内更加生姜为妙。
竹叶石膏汤治伏暑内外热炽,烦躁大渴。
石膏(半斤)半夏(汤洗七次,切,焙,一两二钱半)麦门冬(去心,二两七钱半)人参上粗末。每服二钱,姜五片,青竹叶七片,粳米百粒,水煎服。
六和汤治暑证,身热,呕,不甚渴。
人参半夏曲杏仁(去皮,微炒)甘草(炒)缩砂仁(各一两)茯苓藿香宣木瓜扁豆(制。各二两)浓朴(制,三两)香薷(四两)上锉。每服三钱,姜五片,煎服。内伤生冷通用。
二陈汤(见痰涎类)治伤暑复感冷,及内伤生冷。
半夏(制)橘红(各五两)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上咀。每服三钱,姜七片,小乌梅一枚,煎服。感冷更添生姜。
半夏茯苓汤(方见水饮类)消暑丸治伤暑伏热生痰,以致头痛、中痞。
半夏(半斤,洗净,醋二升半,煮干,另碾)茯苓甘草(生。各四两)上末之,用醋并姜汁调,半夏煮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熟水下。暑药皆可下。
来复丹均平阴阳。治中暑昏迷,霍乱吐泻。
透明硫黄硝石(各一两,并为细末,入定碟内,以微微火慢炒,用柳篦不住手搅,会阴阳气相入,再研极细)元精石(一两,研细,水飞)五灵脂(五台山者,水澄,去砂石,日干)陈橘皮(去白)青橘皮(去白。各二两)上灵脂、二橘皮为细末,次入元精末及硫黄、硝石末,和毕,以好醋打糊丸豌豆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下。或五苓散下,或水研灌下亦得。
大黄龙丸治中暑昏愦眩晕。分利阴阳。
透明硫黄硝石(各一两)白矾(枯)雄黄滑石(各半两)飞罗白面(四两)上为细末,入面拌和,滴水丸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三十丸,新汲水下。昏塞者,水研灌下。如无硝石,以盆硝代。来复、黄龙大抵性温。道途中暑昏仆,即扶起,以手巾蘸热汤暖其脐腹,即渐苏醒。次以来复丹为末,井水调下。无中,则以大蒜细研,新水调与之,仍以蒜少许置鼻中。或谓中暑最忌得冷,来复、黄龙并蒜,以水调下者何?盖其药性温,因寒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之三\暑] 附诸方 下一篇[卷之三\暑] 中暑论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