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因脉治-第310页-[卷四\泄泻论] 附诸贤论_中药方集
 
症因脉治 - 第310页
[卷四\泄泻论] 附诸贤论
】 【繁体
《准绳》云∶用收涩以治滑,须分热滑寒滑。寒滑可以收敛,热滑未宜收也。如泻已愈,至明年此月日复发者,有积根于中。如痢症休息痢相等看,然亦分热积寒积治之。热积寒下,寒积温下。真元不足,佐以补元之药。脾虚不运,大安丸以助脾。赵以德云∶泄泻寒脱而虚,殆似绝者,急灸气海,饮人参膏而愈。治肾虚不能司禁闭者,肾气丸峻补其肾。痰积在肺,肺气下降,大肠不禁者,清上焦之痰,则肺气清而大肠之泻自愈。治思虑伤脾,脾气郁结,不能升举,陷入下焦而泄泻者,开其郁结,升举清阳之气。东垣云∶凡泻而水谷不化,谓之飧泄,乃清气不升,古人皆以升浮之味,升举胃气,脾胃清和,则水谷消而湿自化。
不比治湿,利小便,在下者引而竭之之例。故曰胃中湿胜而成泄泻,宜助甲胆,以风胜之,人但知脾病恶湿,利湿则泻自止,不知久泻传虚,脾胃之清气下陷者,反用升举清阳之气,鼓舞脾胃之妙也。《内经》云∶小便不利,无问标本,先利小便。又云∶诸泄利,小便不利,先分利之。又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此正在下者引而竭之之法。但可治湿气侵入,初病暴病者,若漫用之,则降而又降,脾胃失阳和之令,而阴阳愈不能分泄矣。戴氏曰∶泻水腹不痛者,湿也,若泻势缓慢,泻次匀下,完谷不化,脾虚也。泻水腹痛,泻次不均,痛一阵,泻一阵,火也。或多或少,肠鸣漉漉者,痰也。腹皮成条扛起,痛而欲利,利后稍减者,食积也。又按之张三锡曰∶泄泻之症,湿火痰虚暑积风冷,八者之殊,必以渗湿燥脾为主,而随症加减。湿则利之,火则清之,寒则温之,虚则补之,痰则豁之,暑则祛之,泻则消之,风则散之。此其大法也。八症既明,三虚宜讲。三虚者,脾虚、肾虚、肝虚也。脾主制水,饮食伤脾,则不能运化水谷而成泄泻。肾主闭藏,色欲伤肾,则失封闭之权而成泻。肝主施泄,恼怒伤肝,则木能克土,而彰施泄之令。三者皆令泄泻,然肝肾二经不恒见,惟脾家泄泻者为多。夫人饮食偶伤,便令泄泻,又尝论泄泻疟痢,同乎一源,皆由暑月伤脾,初伤便作泄泻为轻,停滞既久,而作疟作痢者重。而疟与痢,又有分别。饮食伤脾成痰,充塞胸膈则为疟;饮食成积,胶乎肠胃则为痢。故曰无痰不成疟,无积不成痢。夫泄泻疟痢之由,不一而足,此只论饮食伤脾而成泄泻疟痢耳。节斋曰∶泻本属湿,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而作,须看时令寒热燥湿,患病新久虚实而治。大法渗湿、补脾、消导、分利。若久病脾虚下陷,宜以风药升提,肠胃虚滑,又当补涩。
Tags:《休息痢》 《寒下》 《温下》 《大安丸》 《泄泻》 《气海》 《人参膏》 《肾虚》 《肾气丸》 《痰积》 《肺气》 《大肠》 《气郁》 《飧泄》 《清气》 《胃气》 《利湿》 《下陷》 《小便不利》 《标本》 《湿气》 《肠鸣》 《虚则补之》 《肝虚》 《寒热》 《燥湿》 《虚实》 《胃虚》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四] 霍乱论 下一篇[卷四\泄泻论] 附录食泻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