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宝鉴-第129页-[卷十四\腹中积聚] 黄胆论_中药方集

TOP

 
卫生宝鉴 - 第129页
[卷十四\腹中积聚] 黄胆论
】 【繁体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
食谷则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心下懊而热不能食。时时欲吐。名曰酒疸。○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心烦
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夫病酒黄胆者。必小便不利
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酒黄胆者。或无热。静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酒疸心中热欲呕者。吐之即愈。○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韭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师曰。病黄胆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皆从湿得之。一身发热。面黄肚热。热则在里。当下之。○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也。○腹胀满。面痿黄。躁不得睡。属黄家
○师曰。黄胆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
治之十日以上宜瘥。反剧为难治。○又曰。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发于阳部。其人振寒发热也。

茵陈蒿汤
治谷疸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
茵陈蒿(六两)大黄(三两)栀子(十四个。擘)上三味咀。水一斗二升。煮茵陈。减一半。纳二味。煮至三升。去渣。分温三服。小便利。
溺如皂荚色汁。状正赤。壹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硝石矾石散
治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女劳疸也。得之膀胱急。小腹满。一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或时溏。此女劳之为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
硝石矾石(烧。各等分)上二味为末。以大麦面粥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大便正黑。小便黄是其候。

【栀子大黄汤
治酒黄胆心中懊。或热痛。宜服此方主之。
栀子(十四个擘)枳实(五枚。炙)豆豉(一升。绵裹)大黄(一两)上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分温三服。无时。

【茵陈五苓散
治黄胆病。一本茵陈汤及五苓散。(五苓散。局方有)五苓散(五分)茵陈蒿末(十分)上和匀。先食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大黄硝石汤】
治黄病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表和里实。当下之。
大黄黄柏硝石(各四两)栀子(十四个。擘)上咀。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纳硝石。煮一升。顿服之。

黄连散
治黄胆大小便秘涩壅热。累效。
川大黄(好醋拌炒)黄连(各二两)甘草(炙)黄芩(各一两)上四味为末。每服二钱。食后温水调下。日三服。

【鼻瓜蒂散
治黄胆遍身如金色。此方累经效。
瓜蒂(十四个)母丁香(一个)黍米(四十九个)上先将瓜蒂为细末。次入二味同碾。罗为末。每于夜卧。令病患先含水一口。两鼻孔内入半字以下。吐了水便睡。至半夜或明日。取下黄水。旋用熟帛了。直候取水定。便服前黄连散。病轻五日见效。重者半月取效。
Tags:《寸口》 《中风》 《瘀热》 《阳脉》 《风寒》 《谷气》 《浊气》 《小便不通》 《谷疸》 《女劳疸》 《酒疸》 《阳明》 《心烦》 《腹满》 《小便不利》 《发热》 《发黄》 《黄家》 《振寒》 《茵陈蒿汤》 《寒热》 《矾石散》 《恶寒》 《等分》 《大麦面》 《大黄汤》 《五苓散》 《自汗》 《里实》 《顿服》 《黄连散》 《瓜蒂散》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十四\腹中积聚] 食劳疳黄 下一篇[卷十四\腹中积聚] 胃气为本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