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入门-第页-[外集·卷三\(病机)外感] 伤寒_中药方集
 
医学入门
[外集·卷三\(病机)外感] 伤寒
】 【繁体
虚烦头身不痛,无汗而脉鲜紧;虚烦者,七情六欲以致肾水虚,而心火烦躁,或杂病后余热未净而烦,或劳役气衰火旺而烦,或阴虚相火动而烦。有类伤寒初证,外亦发热,但头身不痛,脉不紧数为异。虽阴虚亦恶寒而不甚,脉亦能数而无力。
大概病后虚羸少气,烦躁欲呕者,竹叶石膏汤;轻者,小柴胡汤。痰逆恶心者,橘皮竹茹汤阴证内寒外热,肢节痛,口不燥而虚者,阴旦汤。服凉药后,脉愈大而无力,热愈甚而燥渴者,单人参汤、或人参黄煎汤下五苓散。劳役气虚者,补中益气汤。阴虚者,四物汤加知母、黄柏。脾胃弱者,三白汤。惊悸痰盛者,温胆汤
心神不安者,朱砂安神丸。妇人新产挟血虚烦者,四物汤加人参、淡竹叶、麦门冬、甘草。表虚忌汗,里虚忌下,但宜平和之剂调理。《千金》云∶虚烦不可太攻,热去则寒起,若用伤寒汗下重剂而治虚烦,重则津竭而死,轻则内消盗汗,变为痨瘵。伤寒有未经汗吐下而烦者,胸满膈实烦热;有已经汗吐下而烦者,胸满烦躁懊,见各条。
痰证头项不痛,寒热而寸多浮。
痰者,津液所化,风伤肺,湿伤脾,凝浊而生。外证头项皆和,惟寒热类伤寒耳。初起便胸膈满闷,气上冲咽,寸浮为异。有热者,参苏饮、金沸草散、柴胡半夏汤;无热者,二陈汤、温胆汤;通用,导痰汤
有痰结胸者,鹤顶丹、枳梗二陈汤;有痰上攻,非次头疼者,瓜蒂散吐之。
食积心腹满闷,外证头疼发热恶寒,全类伤寒。惟身不痛,心腹饱闷,嗳噎呕逆,右脉弦盛为异耳。《百证》云∶头疼而恶心,身不痛者,食积也;头疼而身亦痛者,伤寒也。食在上脘,胸满恶心欲吐,实者,瓜蒂散吐之;食在中脘,痞胀欲呕,有热者,二陈汤加黄连、生姜、乌梅,或陶氏胃散。腹痛欲泻者,胃苓汤;寒者,治中汤;心腹满痛不大便者,大柴胡汤下之。又有夹食伤寒,谓之太阴积证。表证,藿香正气散,或五积散去当归、麻黄,加人参、苏叶;有表复有里者,桂枝加大黄汤;表证已罢,但里实满者,小承气汤。凡伤寒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热腹满而痛,胃中有宿食故也。若中寒夹食,即见吐利厥逆霍乱等证,急用理中汤加枳实,或四逆汤救之。凡夹食脾胃已伤,不可轻易汗下。
香港脚膝胫软柔。
脚曰气者,风寒暑湿四气蒸于足,循经入脏之深,而发则以渐,非若四气中人虽浅而骤也。外证全类伤寒,且有六经传变,一如太阳头疼身热云云,直至厥阴烦满囊拳。又有合、并二病。但初起脚膝软弱顽痹,转筋赤肿为异耳。如太阳证见外踝循京骨至小指外侧皆痛者,随四气偏胜发散,麻黄汤加防风、羌活、细辛、葛根、白术、茯苓,防己,或败毒散槟苏散阳明证见髀膝外廉下入中指内痛者,随四气偏胜微利,大柴胡汤加羌活、细辛、杏仁,或升麻葛根汤合槟苏散。少阳证见诸足指节痛者,宜和解,小柴胡汤去参加防风、葛根、细辛,白术、茯苓、麦门冬、干姜、小草。三阳合病,拘挛便闭者,合前三方加减而服,名左经汤。或专入足太阴经,证见股膝内廉、足大指端内侧痛或浮肿者,古桂附汤加防己、白术、茯苓。少阴经,证见足小指下连足心,廉股内痛冲胸不食,面黑溺涩,小腹不仁者,难治,八味丸救之。厥阴经。证见足大指连内廉,脐腹胀痛,脚挛干呕者,养真丹。如足三阴挛痹缓弱,上攻胸胁肩背,下注脚膝,足心热者,换腿丸。要之,风多入肝,病筋走注,脉浮无汗,续命汤加独活。风毒肿痛,排风汤、槟榔散;筋急掣痛,乳香定痛散。湿多入脾,病肉重着,行起忽倒或肿,除湿汤;痰多者,用此汤吞清州白丸子。暑多入心,病气喘闷烦躁,所患必热,败毒散加大黄。寒多入肾,病骨挛急掣痛,所患必冷,五积散、越婢汤加木瓜,通用千金续命汤、流气饮子、乌药顺气散。烦躁者,单竹沥饮之;便闭者,三和散、脾约丸;毒瓦斯冲心作痛者,苏子降气汤养正丹,或吴萸煎汤,刺入姜汁救之,死在旦夕。寻常春夏,槟苏散加川楝子,热肿赤者,败毒散加木瓜、苍术;秋冬,五积散加木瓜、槟榔、牛膝、吴萸。最忌补汤淋洗,草药摊。其证有因于气,因于饮食及丹石者,不可不知。
瘀血昏忘如狂,胸胁小腹不快;血乃人身河渠,贵流通而不贵凝滞。或当汗不汗,津液内渗;或不当汗而汗,津液内竭;或利小便过多,以致血热化为恶瘀;又或其人素有跌扑闪挫、善思善郁、过食煎炒,以致血热瘀滞。蓄于上焦,则衄血善忘,甚则昏迷,良久乃苏,或胸胁腹皆满痛,谵语昏愦,谓之血结胸证;蓄于中焦,则头汗作渴发黄;蓄于下焦,则如狂便黑,小腹急结,按之则痛,其脉必芤涩。外证寒热,全类伤寒。太阳证则如狂,阳明证则善忘,少阳证则寒热似疟。大概治上,犀角地黄汤;治中,桃仁承气汤;治下,抵当汤、丸。然必证重脉数,方可抵当攻之;证轻脉微,通用犀角地黄汤,加青皮、芩、连、大黄,或小柴胡汤加桃仁、生地兼栀子、茵陈。一切血证,皆此治法不易。伤寒有用承气大下不解,反便坚善食者,瘀血也。凡病日轻夜重,便是瘀血,所以打扑伤损,证亦类伤寒。
疮毒饮食如旧,掀发肿痛可求。
凡患痈疽背发疔疮,一切无名肿毒,初起寒热,全类伤寒。但伤寒不食,疮毒饮食如常,且身有红肿痛处可验。不可妄施汗下,宜外科法治之。俗呼流注伤寒,流者,行也;注者,住也。血气流行,遇寒邪则凝涩,结如堆核,大者如拳,小者如李,初起寒热,全类伤寒。未溃者,宜败毒散合凉膈散加金银花;已溃者,托里散,不可作正伤寒治之。俗呼赤膈伤寒,胸膈赤肿疼痛,寒热类伤寒,非正伤寒也,宜荆防败毒散合陷胸汤,里实者,防风通圣散
痘疹尻足当时冷,凡幼稚及年长之人,忽类伤寒证,如未患痘疹,尻足中指皆冷,宜从痘证初热条治之。
劳发痰火待日周。
素有痰火,略有劳动,便发寒热,全类伤寒。轻者,将息周日自愈;重者,颈腋膊胯之间遂结核肿硬,或消,下次遇劳又发,治宜八物二陈汤,加降火和解之药。
外感疏泄勿甚,旧谓伤为中,感冒为伤。今悉分之,正恐人以伤寒重剂而治感冒轻病,变生异证。盖感寒虽亦恶寒面惨,其头疼发热,不如伤寒之甚,脉多沉迟;感风虽亦恶风鼻塞,其发热等证,亦不如伤风之甚,脉多浮数。大概未发热者,感寒,香苏散;感风,苏葛汤、古苍荆散。已发热者,九味羌活汤之类热服,肌体微润即愈。寻常体薄多疾之人,只于原服药中加生姜、陈皮,或寒用二陈汤,风用三白汤加减。详见杂病。
内伤补益兼投。
外感挟内伤者,素冒风寒未发,加之饮食劳倦触动,外证全类伤寒。但左手人迎及关脉,大于右手气口一二倍,此外感重而内伤轻也,治以九味羌活汤去苍术、生地,用白术,随六经见证加减。如内伤脾胃,外感寒邪者,藿香正气散、人参养胃汤。如内伤饮食,外感风寒者,平胃散加黄连、枳实;便闭加桃仁、大黄。如内伤生冷,外感风寒者,五积散。内伤挟外感者,先因饮食劳役过度,身痛腰腿酸软,而其体已解,又感冒风寒,外证全类伤寒。但右手气口及关脉,大于左手人迎一二倍,此内伤重而外感轻也,治以补中益气汤,或调中益气汤,随六经见证加减。误作伤寒,大发其汗者死。内伤房室,又感风者,玉屏风散,或加桂枝、白芍;内伤房室,又感寒者,川芎汤。风寒两感者,玉屏风散合川芎汤。体薄者,通用十全大补汤,少加防风、羌活、细辛、白芷。肢冷者,加姜附。阴虚者,八物汤加陈皮、炒干姜,不可误用风寒燥药,愈亏肾水。内伤虚损,四肢无力发热,亦类伤寒,但必兼盗汗、遗精、白浊为异,内伤卫虚恶风,荣虚恶寒,亦类伤寒,但居密室则不恶也。内伤阴虚火动,恶寒非寒,恶热非热,但体清瘦,脉无力为异,内伤大渴体热,脉洪大,似阳明中热白虎证,但脉无力耳。内伤长夏困倦,似外感湿热,或发热头疼似温暑病。以上俱宜补中益气汤,或四物汤、四君子汤加减。详内外伤辨及杂病各条。解出《内经》,解者,肌肉解散;者,筋不束骨。其证似寒非寒,似热非热,四肢骨节解散,怠惰烦疼,饮食不美。或因伤酒,或中湿,或感冒风寒,或房事过多,或妇人经水不调,似痧病而实非痧也。治宜通其气血,疏其腠理,以内伤兼外感药调之;轻者,从俗刮痧,刺十指及委中血。痧证类伤寒,见杂病蛊瘴。
上一段论类伤寒名义。
旧以痰饮、虚烦、香港脚、食积、疮毒、瘀血,劳发、痘疹八证,六类伤寒。添加感冒、劳伤,共成十证。
要之百病皆类伤寒,不可不知。
正、类伤寒如斯,传变伤寒何谓?尝闻∶传阳则潮(热自)汗(便)闭(溺)涩(腹)满,(口)渴(发)狂谵(语),甚则(发)斑呕(血)喘急,能升墙屋;变阴则厥冷呕吐利,不渴静蜷,甚则咽痛郑声,欲坐井地,请以初证言之。
Tags:《无汗》 《七情》 《烦躁》 《杂病》 《阴虚》 《相火》 《发热》 《恶寒》 《少气》 《竹叶石膏汤》 《柴胡汤》 《恶心》 《橘皮竹茹汤》 《阴证》 《阴旦汤》 《人参汤》 《五苓散》 《气虚》 《补中益气汤》 《白汤》 《温胆汤》 《血虚》 《表虚》 《里虚》 《重剂》 《盗汗》 《痨瘵》 《烦热》 《寒热》 《津液》 《外证》 《参苏饮》 《柴胡半夏汤》 《二陈汤》 《导痰汤》 《结胸》 《瓜蒂散》 《腹满》 《平胃散》 《胃苓汤》 《大柴胡汤》 《太阴》 《五积》 《大黄汤》 《里实》 《承气汤》 《寒下》 《宿食》 《中寒》 《霍乱》 《理中汤》 《四逆汤》 《风寒》 《暑湿》 《四气》 《六经》 《传变》 《太阳》 《厥阴》 《转筋》 《阳证》 《京骨》 《麻黄汤》 《败毒散》 《槟苏散》 《阳明》 《升麻葛根汤》 《少阳》 《小柴胡汤》 《三阳》 《合病》 《浮肿》 《少阴》 《八味丸》 《干呕》 《三阴》 《挛痹》 《心热》 《换腿丸》 《小续命汤》 《槟榔散》 《定痛散》 《除湿汤》 《白丸》 《气喘》 《脾约》 《苏子降气汤》 《养正丹》 《补汤》 《草药》 《闪挫》 《谵语》 《昏愦》 《血结胸》 《头汗》 《发黄》 《地黄汤》 《抵当汤》 《犀角地黄汤》 《无名肿毒》 《流注》 《凉膈散》 《小陷胸汤》 《防风通圣散》 《寒证》 《痰火》 《八物二陈汤》 《外感》 《恶风》 《鼻塞》 《伤风》 《苏葛汤》 《九味羌活汤》 《热服》 《三白汤》 《内伤》 《劳倦》 《人迎》 《养胃汤》 《身痛》 《玉屏风散》 《川芎汤》 《两感》 《大补汤》 《八物汤》 《遗精》 《伤阴》 《虚火》 《恶热》 《暑病》 《君子汤》 《外伤》 《束骨》 《经水》 《腠理》 《痰饮》 《喘急》 《呕吐》 《郑声》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外集·卷三\(病机)外感] 伤寒 下一篇[外集·卷三\(病机)外感] 伤寒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