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纲目-第页-[卷之三十一·伤寒部\太阴病] 黄_中药方集

TOP

 
医学纲目
[卷之三十一·伤寒部\太阴病] 黄
】 【繁体
(王叔和原入阳明篇)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当发身黄。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腑秽当去故也。
〔海〕色如烟熏黄,乃湿病也,一身尽痛。色如橘子黄,乃黄病也,一身不痛。
〔成〕湿家之黄也,身黄似熏黄,虽黄而色暗不明也。热家之黄也,身黄似橘子色,甚者勃勃出,染着衣,正黄如黄柏,是其正黄色也。色如熏黄,一身尽痛,发热者为湿痹,若脉沉缓,小便不利者,甘草附子汤五苓散。若脉大头痛鼻塞者,纳药鼻中则愈矣。(论见体痛。)〔许〕一人病身体痛,面黄,喘满,头痛,自能饮食,大小便如常。予诊之脉大而虚,鼻塞而烦。予曰∶非湿热宿谷相搏,此乃头中寒湿,非茵陈五苓不可行也。仲景云∶湿家病身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初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攻鼻故塞,纳药鼻中则愈。仲景无药方,此方见《外台》。
《删繁》症云∶治天行热病,盖通贯脏腑,寒湿沉于骨髓之间,或为黄胆,宜瓜蒂散,即此方也。(瓜蒂散方见后黄续条。)又有一舟梢,病伤寒发黄,鼻酸痛,身与目如金色,小便赤而数,大便如常。或者欲用茵陈五苓。
予曰∶非其治也,小便利,大便如常,则知病不在脏。今眼睛鼻痛,是病在清道中。清道者,华盖肺之经也,若下大黄,则必腹胀为逆。亦用瓜蒂散,先含水,次搐之,鼻中黄水尽乃愈。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汤主之。阳明胃家实,身无汗,但头汗出,小便不利,饮水浆发黄,亦
茵陈蒿汤
主之。
茵陈蒿(嫩者,一两)大黄(半两)山栀(二钱)上咀,用水三大盏,先煎茵陈减半,纳二味,煎熟温服,日三服,小盒饭利,如皂荚汁状,色正赤。过一宿,腹满减,黄从小便中去也。
身黄胁痛,小便难,未下者宜柴胡,下后者忌柴胡。(二法俱见胸胁痛门。)伤寒发汗后而身目俱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法不可下,当于寒湿中求之。(与熏法同。)太阳病,脉浮数,为表未解,医反下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论见结胸。《活人》云∶茵陈汤主之。)阳明病,面赤,攻之必发热身黄,小便不利。(论见胃实。)阳明病,黄而腹满,脉迟,饱则头眩,小便难者,虽下之,腹满如故。(论见腹满。)下后不能食,胁下满痛,颈项强,小便难而身黄者,与柴胡汤必下重。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身必发黄。风温脉浮汗出,身重多眠,若被火则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螈。(论见风温。)太阳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论见头汗。)身黄,脉沉结,少腹硬而小便自利,其人发狂,大便黑者,为蓄血,宜抵当汤。(论见蓄血。)伤寒身黄发热者,
栀子黄柏皮汤
主之。
栀子(十五枚)甘草(一两)黄柏(二两)上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
麻黄连翘汤
主之。
麻黄(泡,去节)连翘根生姜甘草(各一两)赤小豆梓白皮(生。各半升)杏仁(二十粒)大枣(六枚)上咀,每服五钱,用潦水一盏半煎,温服。(麻黄、杏仁、生姜、甘草、大枣五味甘辛发散表邪,为阳也。赤小豆、连翘、梓皮酸苦泄里为阴也,潦水味薄不助阴气也。)上身黄小便自利,小腹硬而狂,大便黑者,为蓄血,则宜抵当汤下之。若小腹不硬,其人不狂,大便不黑者,虽小便利,非蓄血也。其为症有三。一者栀子柏皮汤,二者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皆治身黄小便利而身不疼者,海藏所谓干黄是也。三者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皆治身黄小便利,而一身尽痛者,《活人》所谓中湿是也。
汗下烧针后,心下痞而胸烦者,面色青,肤,难治。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治。(论见痞。)身黄禁忌。(见前汗后身黄、下后身黄条。)
Tags:《阳明》 《太阴》 《发黄》 《湿病》 《湿家》 《发热》 《湿痹》 《小便不利》 《附子汤》 《五苓散》 《头痛》 《鼻塞》 《中寒》 《寒湿》 《热病》 《脏腑》 《瓜蒂散》 《鼻痛》 《胃家实》 《无汗》 《头汗》 《茵陈蒿汤》 《先煎》 《温服》 《腹满》 《胁痛》 《阳病》 《结胸》 《阳明病》 《胃实》 《项强》 《柴胡汤》 《风温》 《身重》 《惊痫》 《太阳》 《中风》 《发狂》 《抵当汤》 《柏皮汤》 《瘀热》 《赤小豆》 《五味》 《表邪》 《赤小豆汤》 《白术汤》 《心下痞》 《面色青》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之三十一·伤寒部\太阴病] 黄.. 下一篇[卷之三十一·伤寒部\太阴病] 腹..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