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正传-第9页-[卷之二] 中暑_中药方集

TOP

 
医学正传 - 第9页
[卷之二] 中暑
】 【繁体


《内经》曰∶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洁古曰∶静而得之为中暑,动而得之为中热。中暑者阴证,中热者阳证。东垣曰∶暑热之时,无病之人,或避暑于深堂大厦得之者,名曰中暑,其病必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节疼痛而烦心,肌肤大热无汗,为房室之阴寒所遏,使周身之阳气不得伸越,大顺散等热药主之。若行人或农夫,于日中劳役得之者,名曰中热,其病必苦头痛,发躁热恶热,扪之肌肤大热,必大渴引饮,汗大泄,无气以动,乃为大热外伤肺气,苍术白虎等凉剂主之。王安道曰∶暑热之气一也,皆夏月中伤其邪而为病焉,岂以一暑热分为阴阳二证而名之耶?其避暑于深堂大厦,及恣食藏冰瓜果寒凉之物,正经所谓口得寒物、身犯寒气之病耳,自当同秋冬即病阴证伤寒处治,不可名中暑也。此论固是,抑亦有未悉之旨也欤。
愚按∶仲景伤寒论中,一证曰中,即中暑也,虚而微弱,烦渴引饮,体热自汗,此盖得劳役体虚而暑邪干卫之候,是宜东垣清暑益气汤等补益之剂治之而愈。一证曰热病,即中热也,脉洪而紧盛,头疼身热,口燥心烦,此盖得之于冬感寒邪,郁积至夏而发,乃挟暑而成大热之候,是宜黄连、白虎、解毒等汤清凉之剂调之而愈。曰中暑者,阴证内伤之为病也;曰中热者,阳证外感之为病也。曰阴曰阳,岂不于斯而明辨之乎,学人宜再思之。

脉法
经曰∶脉虚身热,得之伤暑
脉弦细芤迟。(许学士云∶伤暑,其脉弦细芤迟,何也?《内经》曰∶寒伤形,热防气。盖伤气而不伤形,则气消而脉虚,所谓弦细芤迟,皆虚脉也。仲景以弦为阴,朱肱亦曰中暑脉虚细弱,暑脉虚可知矣。)脉虚而微弱,或浮大而散,或隐不见。(微弱隐伏,皆虚类也。)
方法
丹溪曰∶夏月阳气尽出于地,人之腹属地气,阳气于此时浮于肌表,腹中之阴虚矣。夏月伏阴在内,此阴字有虚之义,若作阴冷看误矣。古人治暑,有用大顺散等剂,盖以凉亭水阁寒凉冰雪之伤,不用温剂,病何由安,非为伏阴而用也。火令之时,流金烁石,何阴冷之有。孙真人制生脉散,令人夏月服之,非虚而何。
暑证,用黄连香薷饮、清暑益气汤、五苓散等药。有挟痰者,加南星、半夏之类。挟虚者,加入参、黄之类。
(以上丹溪方法凡二条)戴氏曰∶暑有冒、有伤、有中,三者有轻重之分。或腹痛水泻者,胃与大肠受之。恶心者,胃口有痰饮。此二者冒暑也,可用黄连香薷饮,黄连退热,香薷消暑气。或身热头疼、躁乱不宁者,或身如针刺者,此为热伤在肉分也,当以解毒、白虎等汤加柴胡,气虚加人参。或咳嗽寒热盗汗出不止、脉微者,热在肺经,火乘金也,此为中暑,宜用清肺汤柴胡天水散之类急治则可。

清暑益气汤
治长夏湿热大胜,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烦疼,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痞满,小便黄而数,大便溏而频,或泄黄如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气未病也。其脉中得洪缓,若湿热相搏,必加之以迟,病虽互换少差,其脉暑湿令则一也,宜以清燥之剂治之。
黄(汗少,一钱)苍术(各一钱半)升麻(一钱)人参白术陈皮神曲(炒)泽泻(各五分)甘草(炙)黄柏(酒浸炒)川归青皮麦门冬(去心)干葛(各三分)五味子(九粒)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白虎汤
(仲景)治暑热发渴。(方见伤寒门。)
益元散
(河间,一名天水散,一名六一散。)治中暑,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此药能燥湿,分利水道,实大腑,化热毒,行积滞,逐凝血,补脾胃,降火之要药也。(方见痢门。)
香薷饮
(局方)治一切暑热腹痛,霍乱吐利烦心等证。
香薷(三钱)浓朴(姜制)白扁豆(炒,各一钱五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七分,去渣温服。

黄莲香薷饮
(局方)治证同前,以前方去扁豆,加黄连七分半也。

十味香薷饮
香薷(一钱)人参陈皮白术白茯苓白扁豆(炒)黄木瓜浓朴(各五分,姜汁制炒)甘草(炙,五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桂苓甘露饮
(河间)治伏暑,发渴脉虚。
桂心人参黄茯苓白术甘草葛根泽泻石膏寒水石(各一两)滑石(二两,火,另研)木香(一钱)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

五苓散
(方见伤寒门。)本方加茵,名茵五苓散,治湿热发热黄证最捷。

大顺散
(易老)甘草干姜杏仁(汤煮,去皮尖,炒)肉桂(各等分)上先将甘草用白砂同炒,次入姜,却下杏仁炒过,筛去砂,同桂研为细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王安道曰∶大顺散,本为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湿、呕吐、水谷不分、脏腑不调所立,故甘草、干姜皆经火炒,又肉桂而非桂枝,盖温中药也。内有杏仁,不过取其能下气耳。若以此药治静而得之之证,吾恐不能解表,反增内烦矣。
愚按∶《内经》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其暑月,岂可用此热药。此方虽录于此,不可轻用。

生脉散
人参五味子麦门冬(泡去心,各等分)上细切,水煎,夏月时时代熟水饮之。孙真人曰∶夏月必服五味子,以补五脏气。东垣曰∶夏月服生脉散加黄、甘草,令人气力涌出。
(祖传方)凡人夏月冲斥道途,或于田野中务农作劳,或肥白气虚之人,不能抵当暑热,忽然昏闷运仆,其气将绝。如在日中,即当移病者于阴处,徐徐以温汤水灌之。如未苏,急灸气海穴,以复其元气。醒后,以大剂滋补之药补之。切不可灌以凉水,即死。
愚按∶《内经》有曰∶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愦愦乎若坏都,乎不可止。是则中暑运厥之候也。
Tags:《中暑》 《阴证》 《阳证》 《暑热》 《头痛》 《恶寒》 《拘急》 《无汗》 《大顺散》 《恶热》 《外伤》 《肺气》 《正经》 《自汗》 《清暑益气汤》 《热病》 《心烦》 《内伤》 《外感》 《伤暑》 《虚脉》 《阴虚》 《阴冷》 《生脉散》 《香薷饮》 《五苓散》 《上丹》 《大肠》 《恶心》 《痰饮》 《冒暑》 《肉分》 《气虚》 《咳嗽》 《寒热》 《盗汗》 《清肺汤》 《柴胡天水散》 《精神》 《心下痞》 《暑湿》 《五味》 《温服》 《白虎汤》 《六一散》 《小便不利》 《燥湿》 《化热》 《积滞》 《霍乱》 《十味香薷饮》 《白汤》 《发热》 《等分》 《呕吐》 《脏腑》 《下气》 《解表》 《内烦》 《水饮》 《脏气》 《气海》 《煎厥》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之二] 湿证 下一篇[卷之二] 内伤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