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正传-第页-[卷之二] 燥证_中药方集

TOP

 
医学正传
[卷之二] 燥证
】 【繁体


《内经》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原病式曰∶经云风、热、火同阳也,寒、燥、湿同阴也,又燥、湿少异也。然燥金虽属秋阴,而异乎寒湿,故反同其风热也。故火热胜,则金衰而风生,缘风能胜湿,热能耗液而反寒,阳实阴虚,则风热胜于水湿而为燥也。凡人风病多因热甚,而风燥者为其兼化,以热为其主也。盖肝主于筋,而风气自甚,又燥热加之,则筋大燥也。燥金主于收敛,其脉紧涩,故为病劲强紧急而口噤也。或病燥热太甚而脾胃干涸成消渴者,或风热燥甚怫郁在表而里气平者,或善伸数欠筋脉拘急,或时恶寒筋惕而搐,又或风热燥并而郁甚于里,故烦满而或秘结也。及风痫之发作者,由热甚而风燥为其兼化,涎溢胸膈,燥烁而螈昏冒僵仆也。凡此诸证,皆由热甚而生风燥,病各有异者,由风热燥各微甚不等故也。所谓中风筋缓者,因其风热胜湿而为燥之甚也。然筋缓不收而痿痹,故诸郁病痿皆属于肺金,乃燥之化也。如秋深燥甚,则草木萎落而不收,病之象也。是以掌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夫燥之为病者,血液衰少,不能荣养百骸,故若是也,学人不可不知。

脉法
脉紧而涩,或浮而弦,或芤而虚。

方法
丹溪曰∶皮肤皴揭拆裂,血出大痛,或肌肤燥痒,皆火烁肺金,燥之甚也,宜以四物汤去川芎,加麦门冬、人参、天花粉、黄柏、五味子之类治之。
(以上丹溪方法凡一条)(以下皆仙方)
琼脂膏
血虚、皮肤枯燥及消渴等证。
鹿角胶(一斤)生地黄(二十斤,洗净细捣,取真汁去渣)白沙蜜(二斤,煎一、二沸,掠去上沫净而止)真酥油(一斤)生姜(二两,捣取真汁)上先以文武火熬地黄汁数沸,以绢滤取净汁,又煎二十沸,下鹿角胶,次下酥油及蜜同煎,良久候稠如饧,以瓷器收贮,每服一、二匙,空心温酒调下。

琼玉膏
治证同前,及肺热咳嗽甚者。(方见咳嗽门。)
天门冬膏
治血虚肺燥,皮肤折裂,及肺痿咳脓血证。
天门冬(新掘者不拘多少)上一味,净洗,去皮心,细捣,绞取汁,澄清,以布滤去渣滓,用银锅或沙锅,慢火熬成膏,每用一、二匙,空心温酒调服

地仙煎
治诸燥证。
山药(杵细,一斤)杏仁(去皮尖,一升)生牛乳汁(二斤)上件将杏仁研细,入牛乳、山药拌匀,绞取汁,用新瓷瓶密封,重汤煮一日,每服一、二匙,空心温酒或汤调下。

和血益气汤
(东垣)治口燥舌干便数,舌上赤脉。此药生津液,除干燥,生肌肉。(方见消渴门。)
当归润燥
(东垣)治消渴,大便秘涩干燥结硬,兼喜温饮,阴头退缩,舌燥口干,眼涩难开等证。(方见消渴门。)
生津甘露汤
(一名清凉饮子。东垣)治消中,能食而瘦,口舌干燥,自汗,大便结燥,小便频数。(方见消渴门。)
生津甘露饮子
(东垣)治消渴,诸燥证。(方见消渴门。)
辛润缓肌汤
(东垣)治诸燥肌渴,及皮肤燥涩等证。(方见消渴门。)
润燥汤
(东垣)治大便燥结,肠胃枯涸等证。

润肠丸
(东垣)治大便干燥,闭结不通。润燥和血。

活血润燥丸
(东垣)治大便风秘、血秘,常常燥结。

润肠汤
(东垣)治大便结燥不通。(以上四方,并见大便结燥门。)
通幽汤
治大便结燥,治在幽门,以辛润之。
甘草(炙)红花(各一分)生地黄熟地黄(各一钱)升麻桃仁泥当归身(各一钱)上锉,水煎,调槟榔末五分,稍热服之。
(医案)予仲兄怀德处士,年四十五,平生体瘦弱血少,值庚子年岁金太过,至秋深燥金用事,久晴不雨,得燥证,皮肤折裂,手足枯燥,搔之屑起血出痛楚,十指甲浓,反而莫能搔痒。予制一方,名生血润肤饮,服数十帖,其病如脱,后治十数人皆验。
(祖传方)
生血润肤饮
川归身(酒洗)生地黄熟地黄(酒洗)黄(蜜炙,各一钱)天门冬(一钱五分)麦门冬(去心,一钱)五味子(九粒)片芩(去朽,酒洗,五分)栝蒌仁(五分)桃仁泥(五分)酒红花(一分)升麻(二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如大便结燥,加麻仁、郁李仁各一钱。
Tags:《寒湿》 《风热》 《阴虚》 《风燥》 《口噤》 《拘急》 《恶寒》 《风痫》 《僵仆》 《微甚》 《中风》 《百骸》 《五味》 《上丹》 《琼脂膏》 《血虚》 《地黄汁》 《琼玉膏》 《肺热》 《咳嗽》 《肺燥》 《肺痿》 《成膏》 《调服》 《地仙煎》 《益气汤》 《舌干》 《生津》 《燥结》 《生津甘露汤》 《消中》 《自汗》 《小便频数》 《润肠丸》 《风秘》 《润肠汤》 《通幽汤》 《热服》 《生血润肤饮》 《温服》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之二] 火热 下一篇[卷之二] 湿证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