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统大全-第页-[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呕吐门_中药方集
 
古今医统大全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呕吐门
】 【繁体

豆蔻散
治小儿脾胃不和,憎寒壮热,腹呕吐热,不纳乳食。
枇杷叶白豆蔻陈皮(去白)黄(各半两炙)木瓜人参甘草(各二钱半。炙)川芎(一钱)上咀,每服一钱,姜、枣煎服,量儿大小加减。

胃散
治吐逆频并手足心热,不进乳食。(方见脾胃门。)加藿香,名正气散。(通治呕吐。)
人参散
调中和气,止呕逆,遂除烦渴,昏困多睡,乳食减少及伤寒时气,胃气不顺,吐利止后燥渴不解。
干姜(二两)人参白茯苓(各一两)木香甘草(炙二钱半)藿香(二钱半)上咀,每服一钱,水一盏煎服。

定吐紫金核
治男女小儿一切吐,神效。
半夏(制)人参白术木香丁香藿香(各二钱半)上为末,姜汁糊丸,李核大,外用沉香、朱砂各一钱,研末为衣,阴干。每用一丸,以胶枣一枚去核入药在内,湿纸包煨熟嚼服,与米饭压之。食乳者,擂碎米汤加姜汤调服

灵砂白丸
治小儿吐乳不止,恐成脾风。
灵砂(一粒)青州白丸子(五粒,方见风门)上用研末,姜汤米饮下,吐久虚甚者对停用。

益黄散
治小儿脾胃虚弱,腹痛泄利,不思乳食,呕吐不止,困乏懒,心胁膨胀,颜色青黄,恹恹不醒。
丁香(半两)橘红(二两)甘草(炙)诃子(炮去核)青皮(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七分煎五分,食前服。量大小加减神效。

消乳丸
温中快膈,止呕,消乳食。脉沉者,伤食不化故也。
香附子(一两)砂仁陈皮甘草(炙。各半两)神曲(炒)麦芽(炒。各一两)上为末,面糊丸,黍米大,七岁儿丸绿豆大。食后姜汤吞下二、三十丸,可与消食丸参看,方见脾胃。

丁香散
治胃虚气逆,呕吐不定,精神不安,羸困霍乱
人参(五分)丁香藿香(各二钱半。洗)上咀,每服一钱,水半盏,煎五、七沸,入乳汁少许,热服

半夏散
治小儿胃虚呕吐,水谷不化。
半夏(一两泡七次)陈糯米上咀,姜五片,枣一枚同煎。

香薷散
脏腑冷热不调,饮食不节,风冷之所伤,致令真气相干,肠胃虚弱,心腹疼痛,霍乱气逆,有吐利,发热头疼,或呕、或泻、或转筋拘急及寒暑。
香薷(一两)浓朴(制)扁豆(各半两。炒)上咀,每服二钱,姜煎。一方加黄连治泻痢;一方加芎芷香苏散治霍乱吐泻、暑月感冒伤暑之证。

竹茹汤
治胃受邪热心烦喜冷,呕吐不止。
干葛(七钱半)半夏(半两泡)甘草(一钱)每服三钱,水一盏,竹茹一块、姜五片煎。一方加茯苓。

丁莲散
治吐乳伤食。
丁香莲肉(去心)枇杷叶(各等分。姜汁涂炙熟)上为末,每服一钱,米饮调下。

益胃散
快膈益脾,止呕进食。
木香丁香藿香(洗)陈皮砂仁白豆蔻茯苓甘草(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一钱,用生姜、枣汤下。

茯苓半夏汤
治诸呕哕,心下坚痞,膈间有水痰眩悸。
半夏(制,两半)茯苓(三两)上为咀,每服三钱,姜三片煎。
Tags:《白豆蔻散》 《憎寒》 《壮热》 《呕吐》 《平胃散》 《心热》 《正气》 《人参散》 《胃气》 《定吐紫金核》 《调服》 《灵砂》 《白丸》 《白丸子》 《胃虚》 《消乳丸》 《伤食》 《丁香散》 《气逆》 《精神》 《霍乱》 《热服》 《半夏散》 《香薷散》 《脏腑》 《发热》 《转筋》 《拘急》 《芎芷香苏散》 《伤暑》 《竹茹汤》 《邪热》 《心烦》 《等分》 《茯苓半夏汤》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泄.. 下一篇[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呕..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