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书-第页-[卷之十三性集·杂证谟\瘟疫] 瘟疫热毒辨治(共三条)_中药方集
 
景岳全书
[卷之十三性集·杂证谟\瘟疫] 瘟疫热毒辨治(共三条)
】 【繁体
瘟疫本即伤寒,然亦有稍异。以其多发于春夏,且因时气遍行,大小相似,必待日数足,然后得汗而解者,是为瘟疫之证。虽古法云∶瘟病在三阳者多,三阴者少,然亦不可拘泥。若见阴证阴脉,是即三阴病也,大宜辨而治之。
一、瘟疫之在三阳者,当辨其经。如脉浮头疼,发热身痛者,太阳证也,宜九味羌活汤加减治之。若脉长,鼻干,不眠而躁者,阳明病也,宜葛根解肌汤,或十味参苏饮加减治之。若脉弦而数,胸胁痛而耳聋,少阳证也,宜小柴胡汤加减治之。按此三阳之治,乃古方治瘟之大略。然此证寒热虚实,无所不有,仍当察治如前,不可拘也。
一、瘟疫初起,而头疼身痛,憎寒发热,脉紧数洪滑,而别无他证,先宜正柴胡饮,或败毒散,或十神汤。若温疫初起,多阴少阳,脉证无虚者,宜神术散。若瘟疫胸膈满闷,小柴胡加枳实、橘红。热在内者,仍加黄连。若暑月时行瘟疫,表里俱热甚,宜清火解毒者,羌活升麻汤。若瘟疫火盛,脉洪大而热躁甚者,三黄石膏汤。若瘟疫热毒上浮,头面俱肿,目不能开,口干舌燥,咽喉不利者,普济消毒饮。若瘟疫脉洪大,烦躁热渴者,白虎汤。或兼呕吐者,仲景竹叶石膏汤。若瘟疫发狂谵语,脉洪大滑实,而大便秘结不通者,大承气汤,或鸡子清饮。若瘟疫内外俱有实邪,大便不通,当表里双解者,防风通圣散。若瘟疫病八九日不退,而发斑发黄。但脉不虚不浮紧,而腹见痞满者,率可以承气、五苓合服而下之。
若瘟疫头身红赤,肢体热甚,烦躁不能当者。宜用解瘟疫热毒法,及内饮悉尼浆,或用井花水调玉泉散,俱妙。按以上诸法,乃因时因证,皆阳证实邪之所宜。若瘟疫脉弱无力,或外虽实而内则虚,或口不喜冷,大便不结之类,即非阳证,不得以身热脉数,俱认为火,虽在暑月,如理中汤、理阴煎、大温中饮大补元煎,及前温补诸法,皆当随证必用,此舍时从证之妙法也。矧夏月尤多伏阴,故凡临此证者,必先察阴阳,次辨虚实,则其要也。宜切识之。
徐东皋曰∶瘟疫六七日不解,以致热入血室,发黄身如烟熏,目如金色,口燥而热结。
以砭针刺曲池出恶血,仍以通圣散兼散兼下。得汗如黄水,粪如黑膏而即愈。按此即此方之所谓打寒也。其法用手捋上膊,使血聚于臂,以帛缚定,乃用筋夹瓷锋,击刺肘中曲泽傍之大络,使邪毒随恶血而出,亦最捷之法,穷人用之极效,然非曲池穴也。
Tags:《三阳》 《三阴》 《阴证》 《阴脉》 《阴病》 《发热》 《身痛》 《阳证》 《九味羌活汤》 《鼻干》 《阳明》 《解肌》 《十味参苏饮》 《胁痛》 《少阳》 《柴胡汤》 《寒热》 《虚实》 《憎寒》 《柴胡饮》 《败毒散》 《十神汤》 《温疫》 《时行》 《表里》 《升麻汤》 《咽喉》 《普济消毒饮》 《烦躁》 《白虎汤》 《呕吐》 《竹叶石膏汤》 《发狂》 《谵语》 《大便秘结》 《承气汤》 《鸡子清饮》 《实邪》 《表里双解》 《防风通圣散》 《发黄》 《玉泉散》 《理中汤》 《大温中饮》 《大补元煎》 《热入血室》 《恶血》 《大络》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之十三性集·杂证谟\瘟疫] 大.. 下一篇[卷之十三性集·杂证谟\瘟疫] 下..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