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病回春-第页-[卷之三] 泄泻_中药方集

TOP

 
万病回春
[卷之三] 泄泻
】 【繁体
脉∶泻脉自沉。沉迟寒侵,沉数火热,沉虚滑脱,暑湿缓弱,多在夏月。
泄泻之症,只因脾胃虚弱,饥寒饮食过度,或为风寒暑湿所伤,皆令泄泻。治须分利小便、健脾燥湿为主。
若泻太多而不止者,当用补住为要。若泻不止,手足寒、脉虚脱、烦躁发呃、气短、目直视、昏冒不识人者,皆死症也。若泄泻初起,不可就用补塞,恐积气未尽而成腹疼饱闷、恶心烦躁发呃而死。直待泻去四五次方可补住。此大法也。
泄泻清浊不分者,湿多成五泻也。

胃苓汤
治脾胃不和,腹痛泄泻,水谷不化,阴阳不分。
苍术(米泔制)浓朴(姜汁炒)陈皮猪苓泽泻白术(去芦)茯苓(去皮)白芍(煨。各一钱)肉桂甘草(炙。各二分)上锉一剂,生姜、枣子煎,空心温服。水泻加滑石;暴痢赤白相杂,腹痛里急后重去桂,加木香、槟榔、黄连,水煎服;久泻加升麻;胜湿加防风、升麻,食积加神曲、麦芽、山楂;气虚加参、术。
寒泄者,悠悠腹痛,泻无休止,色青,脉沉迟是也。

理中汤
寒泻症。
人参白术(去芦)干姜(炒。各一钱)官桂甘草(炙。各五分)陈皮藿香茯苓(去皮)良姜(各七分)乌梅(一个)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二枚、灯草一团,水煎温服。寒极手足冷,脉沉细,加附子去良姜、官桂;腹痛加浓朴、砂仁、木香,去人参,呕哕恶心加丁香、半夏,去良姜、官桂;泻不止加苍术、山药;泻多不止加肉蔻、诃子、附子,去良姜、官桂;虚汗加黄,去藿香、官桂;饱闷加浓朴、砂仁,去人参、良姜、官桂。
火泻者,腹中痛一阵,泻一阵,后去如汤,后重如滞,泻下赤色,小水短赤,烦渴脉数是也。(即火泻也。)
四苓散
治火泻热泻
茯苓白术猪苓泽泻苍术(炒)山药芍药山栀(炒)陈皮(各一钱)甘草(五分)乌梅(一个)上锉一剂,灯草一团,水煎温服。饱闷加浓朴、砂仁,去山药,腹痛加浓朴、砂仁、木香、茴香,去白术,呕哕恶心加藿香、乌梅、莲肉、砂仁、人参;小水短赤加木通、车前,去泽泻,口燥烦渴加黄连、麦芽、莲肉、乌梅、干葛,去泽泻、苍术;泻多元气虚脱昏倦加人参、黄,去泽泻、苍术;夏月暑泻加香藿、扁豆;泻多烦躁加炒黄连、人参、辰砂、乌梅,去苍术、泽泻;泻多不止加肉蔻、乌梅、人参,去泽泻、山栀,发热脉数加柴胡、炒黄芩、乌梅。
暑泻者,夏月暴泻如水,面垢、脉虚、烦渴、自汗是也。香薷饮(方见中暑。)根据本方加人参、白术、茯苓、白芍、陈皮、甘草,炒米一撮、乌梅一个、灯芯一团煎服。
湿泻者,泻水多而腹不痛,腹响雷鸣,脉细是也。

五苓散
治湿泻症。
茯苓(去皮)白术(去芦)猪苓泽泻山药陈皮苍术(米泔制)砂仁(炒)肉蔻(面包煨,捶去油)诃子(煨,去核。各八分)官桂甘草(炙。各五分。)上锉一剂,生姜一片、乌梅一个、灯芯一团,水煎温服。照前理中汤加减同前。
风泻者,泻而便带清血,脉浮弦是也。

胃风汤
治风冷乘虚客于肠胃,水谷不化,泄泻注下,腹肠虚满,肠鸣疼痛及肠胃湿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并治有效。
当归川芎白芍(炒)人参白术(去芦)茯苓(去皮)肉桂(各等分)上锉一剂,入粟米一撮,水煎温服。
食积泻者,腹疼甚而泻,泻后痛减,脉弦是也。香砂胃散,根据本方去枳壳,加白术、茯苓。
痰泻者,或多或少,或泻或不泻,脉沉滑是也。

二陈汤
治痰泻症。
陈皮半夏(姜汁炒)茯苓(去皮)白术(去芦)苍术(米泔制)砂仁山药(炒)车前木通浓朴(姜汁炒)甘草(各等分)上锉一剂,生姜三片、乌梅一个、灯草一团,水煎温服。泻不止加肉蔻、诃子,去浓朴,照香砂六君子汤加减相同;滑泻不止,灸百会一穴、天枢二穴、中脘一穴、气海一穴。
虚泻者,饮食入胃即泻,水谷不化,脉微弱是也。

参苓白术散
治气虚泄泻。
人参白术(去芦)茯苓(去皮)山药(炒)砂仁(研)藿香陈皮干姜(炒)莲肉(去心皮)诃子(煨)肉蔻(煨去油)甘草(炙。各等分)上锉一剂,生姜一片、灯芯一团,水煎服。呕哕恶心加半夏、乌梅;若元气虚脱昏倦加黄、升麻少许,去砂仁、藿香;饱闷加浓朴,去肉蔻、诃子;小水短涩加木通、车前,去干姜;泻甚不止加炒苍术、乌梅、熟附子少许。
脾泻者,食后到饱,泻后即宽,脉细是也。

香附六君子汤
治脾泻症。
香附(炒)砂仁浓朴(姜汁炒)陈皮人参白术(去芦)芍药(炒)苍术(炒)山药(炒)甘草(炙。各等分)上锉一剂,姜一片、乌梅一个,水煎温服。腹痛加木香、茴香,去人参、山药;渴加干葛、乌梅;小水赤短加木通、车前;呕哕恶心加藿香、乌梅、半夏;夏月加炒黄连、白扁豆;冬月加煨干姜,去芍药。
滑泻者,日夜无度,肠胃虚寒不禁,脉沉细是也。(即滑泻也。)
八柱汤
治肠胃虚寒滑泻不禁。
人参(去芦)白术(去芦)肉蔻(煨)干姜(炒)诃子(煨)附子(面裹煨,去皮脐)粟壳(蜜炒)甘草(炙。各等分)上锉一剂,生姜一片、乌梅一个、灯草一团,水煎温服。照前理中汤加减相同。

温脾散
治久泻米谷不化,水谷入口实时直下,下元虚冷滑脱。
黄(蜜炒)人参(去芦)白术(土炒)白茯苓(去皮)山药(炒)干姜(炒)诃子(煨去核)肉蔻(煨去油)粟壳(蜜炒)草果(去皮)丁香肉桂大附子(制)黄连(姜汁炒)砂仁陈皮浓朴(姜汁炒)甘草(炙。各等分)上锉一剂,姜枣煎,空心服。

八仙糕
治脾胃虚损,泄泻不止,理脾胃、消饮食,最益老人小儿。
枳实(去穣,麸炒,四两)白术(陈壁土炒,四两)白茯苓(去皮,二两)陈皮(炒,二两)干山药(四两)莲肉(去心皮,二两)山楂肉(去核,二两)楝参(一两,气盛者砂仁一两代之)上为末,用白粳米五升、糯米一升半打粉,用蜜三斤入药末和匀。如做糕法,先就笼中划小块蒸熟,取出火烘干,瓦罐收贮封固。取三五片食之,以白汤漱口。
一、因内伤劳倦,饮食化迟作泻及脾胃素蕴湿热,但遇饮食劳倦即发,而肢体酸软沉困泄泻者,用补中益气汤去当归,加芍药、茯苓、苍术、猪苓、泽泻、姜枣煎服。(方见补益。)凡泄泻病误服参、等甘温之药,能生湿热,故反助病邪;久则湿热甚而为疸矣。唯用苦寒泻湿热、苦温泻湿寒则愈。泻止后,脾胃虚弱,方可用参、等药以补之。(湿热宜用茵陈五苓散,方见中暑。)一、肾虚久泻不止,用六味丸加五味子、破故纸、肉豆蔻,吴茱萸。若久泻,脾胃虚寒不禁者,用六君子汤加炮干姜、肉桂(方见补益;)若命门火衰而脾土虚寒者,用八味丸(方见补益;)若脾肾气血俱虚者,用十全大补汤四神丸;若大便滑利、小便闭涩,或肢体渐肿、喘嗽唾痰,为脾肾气血俱虚,用十全大补汤送四神丸;若大便滑利、小便闭涩,或肢体渐肿,喘嗽唾痰为脾胃亏损,用金匮加减肾气丸
(方见补益。)大抵久泻多因泛用消食利水之剂,损其真阴,元气不能自持,遂成久泄。若非补中益气汤、四神丸滋其本源,后必胸痞腹胀、小便淋沥,多致不起。

四神丸
治脾胃虚弱,大便不实,饮食不思,或泻痢腹痛等症,兼治肾泄,清晨溏泄一二次,经年弗止者。
破故纸(四两,酒浸炒)吴茱萸(一两,泡过炒)肉豆蔻(二两,面裹煨)五味子(二两)上为细末,用生姜八两切片,同枣一百枚煮烂,去姜取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钱半,淡盐汤送下。
一方去吴茱萸、五味子,加木香、茴香炒,各一两。
治泄泻三五年不愈者,唯灸百会穴五七壮即愈。
补遗方治水泻痢疾神效。
石莲肉(为末,二钱)细茶(五钱)生姜(三钱)上茶、姜二味,煎汤调莲绞肉服。

又方
治泻痢。
莲肉(二两,为末)五更空心,无根水调服。忌半日勿饮食,仍忌荤腥生冷一切。

除湿健脾汤
久泻色苍而齿疏倦怠,食减下坠。
白术(去芦,炒,一钱半)苍术(米泔浸,炒、一钱)白茯苓(去皮,一钱)白芍(醋炒,一钱)当归(八分)浓朴(去皮,姜炒,六分)陈皮(八分)猪苓泽泻(各七分)柴胡升麻(各五分)防风(去芦,六分)甘草(炙,四分)久泻加南星(面包煨,七分)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早晚热服

参术健脾丸
滋养元气、补理脾胃、益肾水、温下元、进饮食、调中下气,脐腹冷痛、泄泻年久不止,此药补温脾肾、除寒湿、大补诸虚。
苍术(八两,二两盐水浸,二两米泔浸,二两醋浸,二两葱白炒)人参白术(去芦)白茯苓(去皮)干山药(炒)破故纸(酒炒)枸杞子(去梗)菟丝子(酒制,焙)莲肉(去心。各二两)川楝子(取肉)五味子川牛膝(去芦。各一两半)川椒(去目,炒)小茴香(盐炒)陈皮木香(不见火)远志(甘草水泡,去心。各五钱)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盐汤送下,以干物压之。
Tags:《暑湿》 《泄泻》 《胃虚》 《风寒》 《健脾》 《燥湿》 《烦躁》 《直视》 《心烦》 《胃苓汤》 《温服》 《里急后重》 《气虚》 《理中汤》 《寒泻》 《恶心》 《四苓散》 《热泻》 《暑泻》 《发热》 《面垢》 《自汗》 《香薷饮》 《中暑》 《湿泻》 《五苓散》 《去油》 《注下》 《肠鸣》 《湿毒》 《等分》 《平胃散》 《二陈汤》 《君子汤》 《气海》 《虚泻》 《参苓白术散》 《六君子汤》 《虚寒》 《八柱汤》 《八仙糕》 《白汤》 《内伤》 《劳倦》 《补中益气汤》 《茵陈五苓散》 《肾虚》 《五味》 《命门》 《八味丸》 《补汤》 《四神丸》 《大补汤》 《肾气丸》 《小便淋沥》 《盐汤》 《会穴》 《痢疾》 《调服》 《除湿健脾汤》 《热服》 《健脾丸》 《温下》 《下气》 《腹冷》 《寒湿》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之三] 霍乱 下一篇[卷之三] 痢疾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