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从众录-第页-[卷一] 虚痨续论_中药方集

TOP

 
医学从众录
[卷一] 虚痨续论
】 【繁体
(前论俯首从时不过于时,法中录其可以姑从者为浅病立法。余复续此论从《内经》“劳者温之、损者温之”两言,悟入左右逢源,取效捷如影响。至于痰饮咳嗽怔忡不寐及妇人经水不调等病,皆虚痨中必有之症,已详各门,毋庸再赘,宜参考之。)虚痨症,宋元诸家,分类别名,繁而无绪,如治丝而棼也。丹溪颇有把柄,专主补阴,用四物汤,加黄柏、知母之类,后世非之。明。薛立斋出以六君子、四君子、归脾汤补中益气汤、加味逍遥散之类,与六味丸、八味丸、养荣汤之类间服。开口便以先后天立论,虽视诸家颇高一格,其实开后人便易之门。到张景岳出,专宗薛氏先天之旨,而先天中分出元阴、元阳,立左右归饮丸,及大补元煎之类。有补无泻,自诩专家。虽论中有气虚、精虚之辨,而大旨以气化为水,水化为气,阴阳互根,用方不甚分别,惟以熟地一味,无方不有,无病不用。是于简便之中,又开一简便之门。且有着《药性》云∶地黄生于中州沃土,色黄味甘,谓非脾胃正药,吾不信也。此论一出,而《本经》《金匮》诸圣训,扫地尽矣。夫薛氏书,通共二十四种,吾不能一一摘其弊。而观其案中所陈病源,俱系臆说,罕能阐《灵》、《素》不言之秘;所用方法,不出二十余方,加减杂沓,未能会《本经》性味之微。时贤徐灵胎目为庸医之首,实不得已而为此愤激之言也。即景岳以阴虚阳虚,铺张满纸,亦属浮泛套谈。能读《金匮》者,便知余言不谬也。详考虚劳治法,自《内经》而外,扁鹊最精。上损从阳,下损从阴。其于针砭所莫治者,调以甘药。《金匮》因之,而立建中诸方。
意以营卫之道,纳谷为宝。居常调营卫以安其谷,寿命之本,积精自刚。居常节欲以生其精,及病之甫成,脉才见端,惟恃建中复脉为主治。皆稼穑作甘之善药,一遵“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义也。景岳亦会得甘温之理,或变而为甘寒至静之用,视惯用苦寒戕伐中土者颇别。然方方重用熟地,自数钱以及数两,古法荡然矣。且熟地之用滞,非胃所宜。(《经》云∶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其性湿,非脾所喜。彼盖取滋润以填补其精,而不知精生于谷,脾胃伤则谷少久而不生其血,血少自不能化精,而虚劳日甚。况虚劳之人,必有痰嗽,亦最易感冒,若重用频用熟地,又佐之以参、术,则风寒闭于皮毛而不出,痰火壅滞于胸膈而不清,药入病增,谓非人人之共见乎!予于此症,每力争治法,无如医友及病家,心服薛氏、景岳诸法,以六味、八味、左归、右归、补中、逍遥、六君、四君、大补元煎之类,谓不寒不燥之品,先入为主,至死不悔,亦斯民之厄也。戊申秋闱后,抑郁无聊,取《内经》、《金匮》等书,重加研究,参之平时所目击之症,如何而愈,如何而剧而死,大有所悟。知虚痨之病,死于病者少,死于药者多。侃侃不阿,起立斋,景岳于今日,当亦许为直友也。请略陈方治于下,以为耳食治虚痨者,脑后下一针。
Tags:《劳者温之》 《痰饮》 《咳嗽》 《怔忡》 《不寐》 《经水》 《归脾汤》 《补中益气汤》 《逍遥散》 《八味丸》 《右归饮》 《大补元煎》 《气虚》 《气化》 《阴虚》 《虚劳》 《六腑》 《风寒》 《皮毛》 《痰火》 《食治》 《后下》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一\虚痨续论] 脉法 下一篇[卷一] 虚痨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