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从众录-第页-[卷七] 风痹痿_中药方集
 
医学从众录
[卷七] 风痹痿
】 【繁体
风、痹、痿三症不同,近世不能为辨,而混同施治,误人不浅。兹特分别之。
风者,肢节走痛也。《内经》谓之贼风,后人谓之痛风,又谓之白虎历节风。其中表里寒虚实,宜因脉辨症而药之。至久痛必入络,如木通、刺蒺藜、红花、金银花、钩藤之类,最能通络,可随宜加入。久痛必挟郁,郁而成热,热盛则生痰,如南星、半夏、栝蒌根、黄柏、郁金、川贝、竹沥、姜汁之类,俱能解郁清热化痰,可随宜加入。多用桑枝、桑寄生者,盖以桑为箕星之精也;多用虎骨者,以风从虎,亦以骨治骨之义也。用乌、附、辛、桂之药而不效者,宜用葳蕤、麦冬、桑叶、脂麻、生、菊花、蒺藜、阿胶、甘草之类为膏,滋养阳明,亦是柔润熄肝风之法。
痹者,闭也。风寒湿杂至,合而为痹,与痛风相似。但风则阳受之,痹则阴受之。虽行痹属风,痛痹属寒,着痹属湿,而三气之合,自当以寒湿为主。盖以风为阳邪,寒湿为阴邪,阴主闭,闭则重着而沉痛。是痹症外寒湿,而寒湿亦必挟风。寒曰风寒,湿曰风湿,此三气杂合之说也。《内经》云∶在阳命曰风,在阴命曰痹。以此分别,则两症自不混治矣。
至于治法,不外三痹汤及景岳三气饮之类为主,如黄五物汤、黄防己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之类,皆古圣经方,当知择用。张景岳云∶只宜峻补真阴,宣通脉络,使气血得以流行,不得过用驱风等药,再伤阴气,必反增其病矣。若胸痹胞痹脏腑之痹,当另立一门,方能分晓,《医门法律》分别甚详,宜熟玩之。
痿者,两足痿弱而不痛也。《内经》分为五脏肺痿者,主皮毛痿也;心痿者,脉痿也;肝痿者,筋痿也;脾痿者,肉痿也;肾痿者,骨痿也。而其要旨,在独取阳明。盖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若阳明虚,不能藏受水谷之气而布化,则五脏无所禀,宗筋无所养,而痿作矣。医者不知,误投姜、独风药,则火得风而益炽;误投乌、附劫药,则阴被劫而速亡。要知此症无寒,当遵张子和为定论。若用痛风三痹蒸汤灸燔等法,立见其危。至于方治,以虎潜丸、加减四斤丸为主。痿久者,间服六君子汤加黄柏、苍术、竹沥、姜汁。黑瘦人血虚多燥,宜间服二妙地黄丸。肥白人气虚多痰,宜间服当归补血汤加竹沥、姜汁。定不可误服辛热之药,或问辛热既不可用,何张石顽云,老人痿厥用虎潜丸而不愈,少加附子而即愈乎?不知此法是借附子辛热之力,以开通经隧,原非为肾脏虚寒而设也。
Tags:《贼风》 《历节风》 《里寒》 《虚实》 《化痰》 《阳明》 《寒湿》 《阳邪》 《阴邪》 《痹症》 《外寒》 《风寒》 《风湿》 《三痹汤》 《三气饮》 《五物汤》 《防己汤》 《桂枝芍药知母汤》 《乌头汤》 《经方》 《伤阴》 《胸痹》 《胞痹》 《脏腑》 《五脏》 《肺痿》 《皮毛》 《脉痿》 《筋痿》 《肉痿》 《骨痿》 《六腑》 《宗筋》 《束骨》 《四斤丸》 《君子汤》 《血虚》 《二妙地黄丸》 《气虚》 《补血汤》 《痿厥》 《经隧》 《虚寒》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七\风痹痿] 脉息 下一篇[卷七\泄泻] 脉息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