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锦囊秘录-第288页-[杂症大小合参卷五] 方脉痉合参(附劳风)_中药方集
 
冯氏锦囊秘录 - 第288页
[杂症大小合参卷五] 方脉痉合参(附劳风)
】 【繁体
丹溪云∶当作痉,传写之误耳。考之诸书,亦未有能辩之。有云病以时发者谓之痉,不以时发者谓之,及按《灵》、《素》、仲景以下诸书,云云痉,字虽有两般,治多雷同,殆亦不必犁而为二也。大抵乃病之名,痉乃病之状,原其有刚柔二种,以病发之时,而经筋脉络僵劲,角弓反张,故曰痉,是劲急也,是以其病发之状象而名之也,不然,何历代诸公,或以治之方治痉,或以治痉之方治也。诸皆能效,治既同而不殊,则症当一而不二。更有劳风者,因劳汗遇风,其候其治,与同法,但须审其劳损何脏,如因肾气虚损者,即为肾劳风也,宜随症施治。
按∶症发作,则通身战掉,皆因气虚血虚,挟痰火所致,正犹火炎而旋转也。
火能燥物,而使气液之不足,世人不谙,误认为风而用风药,风能胜湿,是不足之中而又不足矣。多因病后汗后而血不能养筋而然,切不可作风治,而纯用风药也。《玉匮密钥》曰∶休治风,休治燥,治了火时风燥了。夫火为风燥之本,能治其火,则是散风而润燥,何风燥之有哉!此症所以宜补气液而兼散痰火,(张)常以十全大补,少佐附子,行参之性以补卫,引归地之性以养荣,则内起之风火潜消,而不治自愈矣。
夫人之筋,各随经络,退出于身,血气内虚,外为风寒湿热之所中,以风散气,故有汗而不恶寒,曰柔。血寒泣无汗而恶寒,曰刚。原其所因,多由亡血,筋无所营,邪得以袭之,所以伤寒汗下过多,与病疮人发汗,产后过汗,致成斯疾者,概可见矣。诊其脉皆沉伏弦紧,但阳缓阴急,则久久拘挛;阴缓阳急,则反张强直,二证各异,不可不别。
书曰∶风病下之则,复发汗,必拘急。又曰∶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可见多因汗下而致,皆由坏证而成,则不专于风寒湿之外传明矣。若属风寒湿所伤,有汗者脉必浮缓,无汗者脉必浮紧。若脉沉细者,湿所伤也。
按∶风搐一症,本与症不同。夫症属湿,然土极必兼风木动摇之化。风搐属木,木旺必见金燥紧敛之形,故曰诸风掉眩,曲直摇动皆风木之用。阳主动,阴主静,由火盛制金,金衰不能平木,木旺而自病,此宜吐下之。是虽不可与同论,然可引以证之风热内作者。
伤寒发汗太过,多成症。若身热足寒,项强恶寒,头热面肿,目赤头摇口噤,背反张者,太阳也。若头低视下,手足牵引,肘胁相构,阳明也。若一目左右邪视,并一手足搐搦者,少阳也。治法在表无汗汗之,有汗止之;阳明属里下之∶少阳半表半里和之,所谓各随其经也。
Tags:《角弓反张》 《气虚》 《肾劳》 《血虚》 《痰火》 《风燥》 《润燥》 《经络》 《寒湿》 《恶寒》 《无汗》 《亡血》 《拘急》 《疮家》 《风寒》 《风热》 《项强》 《头热》 《头摇》 《口噤》 《太阳》 《阳明》 《少阳》 《半表半里》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杂症大小合参卷五] 方脉癫狂合参 下一篇[杂症大小合参卷五] 方脉痫病合参..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