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医通-第页-[卷八\七窍门下] 口_中药方集

TOP

 
张氏医通
[卷八\七窍门下] 口
】 【繁体
口者。脾之所主。胃与大肠脉之所挟。经云。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味矣。此脾之主于口也。又云。胃足阳明之脉。挟口。下交承浆。又云。大肠手阳明之脉。挟口交人中。此胃与大肠之脉挟于口也。脾热则口甘。肝热口酸心热口苦肺热则口辛。肾热则口咸胃热口淡。口甘。经云。有病口甘者。此五脏之溢也。名曰脾瘅。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兰香饮子。若脉弦滑。兼嘈杂。属痰火。滚痰丸。此指实火而言。平人口甘欲渴。或小便亦甜而浊。俱属土中湿热。脾津上乘。久之必发痈疽。须断浓味气恼。服三黄汤加兰叶、白芍、生地。燥渴甚者。为肾虚。日服加减八味丸。可保无虞。中消。脾液上乘口甘者。兰香饮子。老人虚人。脾胃虚热不能收敛津液而口甘者。当滋补脾气。补中益气去升、柴。加兰香、煨葛根。
口苦。经云。有病口苦。名曰胆瘅。夫胆者中精之府。五脏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也。龙胆泻肝汤。或小柴胡加麦冬、枣仁。不应。本方加川连、胆草。口酸。肝胆实热也。佐金丸加神曲、草龙胆。口辛。肺气上溢也。生脉散加桑皮、地骨皮、黄芩。口咸。肾液上乘也。六味地黄丸加五味、乌骨。口淡为胃热。而有虚实。实则甘露饮加广藿香。病后胃虚口淡。六君子加黄、当归。口涩。肝邪逆于肺。气虚火旺也。黄芩、葛根、防风、薄荷、栝蒌、茯苓。口疮。经云。膀胱遗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盖小肠者。心之府也。此举邪热之一端耳。心属君火。主五脏六腑之火。故诸经之热。皆应于心。心脉布舌上。
脾脉布舌下。二经之火为病。皆当用寒凉施治。但有涎者。兼取其涎。若元藏虚冷。上攻头热
足冷口疮。用附子理中汤连理汤。并用当归、附子蜜煎含咽。有用生附子末涂脚心者。若此之类。皆是治龙火之法。阴邪上迫。心肺之阳不得下降。故用温热主治。或散于上。或散于下。随其攸利。胃中有热。脉洪大而实者。服凉膈散、金花丸。并用黄柏一味蜜炙含之。忌犯酒醋。犯之难愈。又好饮酒人。多有此证。易老用五苓散、导赤散。相和治之。服凉药不愈者。此酒色过度。劳役不睡。舌上光滑而无皮。或因忧思损伤中气。虚火泛上无制。必用理中汤。甚者加附子。
并用蜜煎附子噙之。口疮以甘草半寸。白矾钱许。含化咽津。口疮久不愈。以五倍子末掺之。或煎汤漱。或煎汤泡白矾漱。盖酸能收敛也。口疮甚者。含焰硝、硼砂。勿开口。并用南星末。醋调贴足心涌泉穴以引热下行。又方。五倍子一两。
蜜炙黄柏、滑石各半两。铜绿三钱。麝香少许。为末掺之。舌疮口破疼痛。以巴豆半枚。生研。
和米饮一豆大。杵和。贴印堂对额间。约半刻许。觉红就去。不可泡起。小儿减半。随即痊愈。
戴复庵云。下虚上盛。致口舌生疮。宜用镇坠之药。以苏子降气汤。或盐汤养正丹口臭。年高水弱。奉养太过。浓味。及服食补阳药。口糜臭不可近。甘露饮加犀角、茵陈。及浓煎香薷汁含之。徐徐咽下。口中如胶而臭。知母、地骨皮、桑皮、山栀、麦冬、甘草、食盐。煎汤噙下。
壮盛之人。凉膈散甚佳。痰壅气浊而臭。宜盐汤探吐之。
子和治一男子。二十余岁。病口中气出。臭如登厕。夫肺金本主腥。金为火所乘。火主臭。
应使如是也。久则成腐。腐者肾也。此亢极反兼水化也。病在上。宜涌之。以瓜蒂散涌而去其七分。夜以神丸、浚川散下五七行。比旦而臭断。但药性犷悍。不宜轻用。
Tags:《大肠》 《脾气》 《五味》 《阳明》 《承浆》 《人中》 《肝热》 《口酸》 《心热》 《口苦》 《肺热》 《口咸》 《胃热》 《口淡》 《五脏》 《香饮子》 《嘈杂》 《痰火》 《实火》 《平人》 《肾虚》 《八味丸》 《中消》 《虚热》 《津液》 《胆虚》 《实热》 《肺气》 《生脉散》 《六味地黄丸》 《虚实》 《胃虚》 《虚火》 《口疮》 《小肠》 《口糜》 《邪热》 《君火》 《六腑》 《头热》 《附子理中汤》 《连理汤》 《蜜煎》 《阴邪》 《温热》 《凉膈散》 《五苓散》 《赤散》 《中气》 《舌疮》 《苏子降气汤》 《盐汤》 《养正丹》 《口臭》 《瓜蒂散》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八\七窍门下] 齿(龋蛀、骨槽.. 下一篇[卷八\七窍门下] 鼻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