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彻-第11页-[卷之一\伤寒] 阴虚论_中药方集

TOP

 
古今医彻 - 第11页
[卷之一\伤寒] 阴虚论
】 【繁体
夫阴寒者。肾中之真火衰也。阴虚者。胃中之真水亏也。真火衰。则有寒而无热。真水亏。则有热而无寒。经曰。阴虚则发热是也。世或不察。见其发热。
动曰伤寒。舛误悖谬。莫可言状。殊不知与伤寒二字。绝不相干。试诊其脉。
则不紧而数。不实而虚。验其症。或头目眩晕。或引衣倦卧。或腰腿酸疼。或渴喜热饮。身虽热而未尝恶寒。不喜食而未尝胀满。询其因。非酒色过纵。
必大劳大病后。不能谨欲。乃致此。急与六味地黄汤大剂饮之。则热退而病却矣。或畏寒口渴。则用七味汤。足冷脉弱。则与八味汤。或有畏其泥膈而不敢轻尝者。盖不知六味八味等汤。皆是肾经本药。直达下焦。使果阴虚。急借以益水补火。必不可缺。必不可缓之剂。更何疑之有。

治验
一人年五旬。得发热症。已曾服药七八日矣。比予诊之。脉来虚数。目赤唇焦舌肿大无津。余曰。此肾阴水衰之候也。宜进地黄汤。彼家犹豫。复延医者曰。脉虚甚矣。乃所用药。则芩连栀粉清火之剂。余曰。若服此而津生。所不待言。服此而更甚。则非此药所能疗也。及服之愈甚。始信予言。
遂进地黄汤一剂。觉少寐而舌和。二剂而津果生。后与生脉散相间服之得痊。
一人年五旬余。素不谨欲。冒寒发热。他医曾与解散。及余视之。则脉微细。
面色通红。目赤唇焦。舌黑而枯。予曰。此真阴衰竭。水火两亏。宜以八味汤加五味子峻补方可。其家虽信。未肯轻投。余曰。不用此药。则无救矣。
急延吾友唐子松声验之何如。比至诊之。谓余曰。此八味汤加五味子候也。其言若合符节。遂取而进服之。果舌有微津。连剂焦枯顿释。又加人参。调理而安。后不守禁。半载后。犯房戒。用他药以殒。
一徽商年二十八。病后不谨发热。彼家以过啖浓味故复。医者投小柴胡汤三剂。体倦。腰胯痛。不能转侧。余诊之。脉微弱。曰此劳复也。以七味汤加五味杜仲。连进二剂。即能转侧。又数剂。兼人参而痊。
六味地黄汤怀熟地(三钱)山茱萸(一钱五分去核)茯苓(一钱)淮山药(一钱五分炒)牡丹皮(一钱)泽泻(一钱)水煎。
八味地黄汤(即前方)加熟附肉桂(各五分)去附子名七味汤
Tags:《阴虚》 《发热》 《眩晕》 《恶寒》 《地黄汤》 《畏寒》 《七味汤》 《八味汤》 《热症》 《唇焦》 《舌肿》 《阴水》 《生脉散》 《五味》 《柴胡汤》 《女劳复》 《六味地黄汤》 《八味地黄汤》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之一\伤寒] 内伤论 下一篇[卷之一\伤寒] 阴证论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