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彻-第36页-[卷之二\杂症] 呕吐_中药方集

TOP

 
古今医彻 - 第36页
[卷之二\杂症] 呕吐
】 【繁体
凡病皆有虚实寒热。而呕吐为尤甚。良由治之者。喜温暖而利攻伐。热者热之无遗。火症临之愈剧。攻者攻之殆尽。胃气因而转伤。于是有呕之不止。而吐之勿绝。其不至危殆者几希。盖缘寒与实易辨。而虚与热易淆也。
寒与实者。或内伤生冷。或客寒犯胃。或醉饱无度。或饮食失节。脉必沉紧弦滑。而中焦胀满不安。不有以温之。则寒不除。不有以攻之。则滞不化。宜乎藿香平胃之属。奏绩易易也。若夫寒郁为热。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呕吐酸。皆属于热。人咸知之。唯是不察其因。而漫以止吐药投之。往往喜用香燥。殊不知呕属少阳。木中有火。火性炎上。肋之弥炽。甚至呕绿水或如菜叶者。则胆中之汁也。使不急与栀连降之。则呕逆何时而止耶。每见惊伤胆者。其病善呕。先哲立温胆汤。独入竹茹。降气降火。意可识矣。况乎胃属土。畏木者也。木邪凌土。胃气必伤。水谷不纳。胃中之津液。竭尽无余。而下焦之气。逆而上攻。比比胸膈痞塞。有似乎实。医者从而伐之。则一线之气立断矣。故凡遇久吐伤胃。则必于清火中加人参以扶胃气。然后徐进米饮。方能纳也。尝见古人治虚寒吐逆。用热药恐其扞格。反入黄连童便为向导。下安阴分。矧在热症。而反以火济火乎。虽其间声物俱出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呕。声浊恶而长谓之哕。或七情之拂郁。或六气之交乘。或水土之不和。或关格之不利。种种悬殊。疗非一致。然苟能于虚实寒热体勘精切。亦可无遗蕴矣。

治验
一女子积劳后。忽发寒热。呕吐不止。三日夜罔间。凡用藿香二陈伏龙肝之类。皆不效。呕至如菜叶青汁。形神俱疲。余急进山栀人参神曲茯苓一剂。其呕渐止。后以人参调理而痊。
一女子因惊后。胃脘作疼。呕逆不止。亦越三日矣。胸中时叫饥。但不能纳谷味耳。且神昏谵妄。面见疹。及余按其脉则弦。而重取则空。弦者。惊伤胆之脉也。空者。气虚之诊也。疹者。火炎上之象也。余以远志茯神枣仁安神养胃。木香陈皮止痛平气。山栀童便降火。稍入柴胡引经。
倍用钩藤止惊。一剂呕止退。神安思食。再剂而愈。
二陈汤半夏茯苓广皮(各一钱)甘草(三分)姜三片。水煎。如脉数烦热呕酸。加黄芩山栀钩藤。甚则入黄连。如停滞。
加浓朴莱菔子枳实。如畏寒。加藿香木香。如因惊。加竹茹。如中气虚。加人参石斛。虚寒入炮姜熟附。
Tags:《虚实》 《寒热》 《呕吐》 《胃气》 《内伤》 《少阳》 《温胆汤》 《津液》 《虚寒》 《热症》 《七情》 《六气》 《关格》 《实寒》 《神昏》 《谵妄》 《胃气虚》 《二陈汤》 《烦热》 《畏寒》 《中气》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之二\杂症] 疟疾 下一篇[卷之二\杂症] 咳嗽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