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传灯-第页-[卷上] 中寒_中药方集

TOP

 
医学传灯
[卷上] 中寒
】 【繁体
中寒者。寒邪不从阳经传入。直中阴经。故曰中寒。其症有轻有重。重者。脉来沉微。一息三至。腹痛唇青。
四肢厥冷。此因先有房事。胃气衰微。口食寒物。鼻吸冷气。中宫不能担当。直入少阴肾脏。气冷而血不流。顷刻死矣。治是症者。只以回阳为主。虽有他症。不必兼治。宜用附子理中汤。大剂救之。
此症有兼自利。无脉者。生气已绝。似不可治。然寒极则伏。生机尚存一线。当以前药浸冷与之。一周时许。
自然脉出而解。盖厥利无脉。阴盛格阳。热药入口。格绝而不入。惟以前药冷服。直达病所。自无格拒之患。
内经所谓。寒因寒用者是也。但脉出之时。又要徐徐浮大。不宜暴出。暴出则气从外脱。非其所宜。故仲景云。微续者生。暴出者死。旨哉言乎。又云。下利清谷里寒外热。面赤烦躁。其脉即出者愈。似与前说相背。不知前症无热。故脉不宜暴出。此症热浮于外。全要脉之速出。阳通于阴。豁然解矣。
阴症如此变幻。奈何不体古训。执一方以司人命耶。最可笑者。庸工动用吴萸。以为其性大热。可以回阳。
不知吴萸气热而味大辛。辛能散气。阳未回而气已脱。较之挺刃杀人。特一间耳。至若舌卷囊缩。自汗多出。断致不起。
里寒阴症。古言之矣。又有非时暴寒。从口鼻而入。或食生冷凉物。以致呕吐痰水。微寒微热。甚则昏晕不醒。二便皆遗。亦名中寒。诸家未之详也。盖里寒阴症。先因欲事伤肾。先天命门真火。不可守邪。故令外邪斩关而入。
此则气虚衰。不能胜寒。命门全然无恙。故可一温而愈。脉虽沉细。一息四至。与前之三至者不同。宜用香砂六君子汤。少加炮姜为妙。切不可兼用辛散之药。患是症者。又有轻重。轻者。脉来洪缓。按之无力。寒为标而热为本。先用香砂六君子汤。止其吐逆。后以杏仁玄明粉。加入柴陈剂中。无不获痊。重者。脉沉细缓。香砂六君子为丸。久服桂附八味丸。亦不可少也。
(按辛能散气吴萸味辛故不可妄用以及寒为标热为本始用香砂六君子汤以止呕逆继用杏仁明粉加柴陈之治皆历练见道之言尤宜三复勿失)
附子理中汤
人参白术炮姜甘草肉桂附子黄桂附炮姜。俱为热药。但炮姜温肺之功居多。肉桂温脾之功居多。附子温肾之功居多。里寒症重。故三味合用也。有汗宜加五味。自利宜加茯苓。更加丹参为妙。以其活血故也。

灸法
用葱一大把。以带轻束。切去两头。留白二寸。以一面熨热置于脐上。用熨斗盛炭火葱上熨之。取其热气从脐入腹。甚者连熨二三饼。

香砂六君子汤
陈皮半夏白茯甘草白术人参香附砂仁藿香炮姜中寒多有胸中不宽。宜加浓朴。若滞重者。宜去参术(按随机应变智者之能事岂可执一以误人哉)
Tags:《中寒》 《直中》 《胃气》 《少阴》 《附子理中汤》 《生气》 《阴盛》 《寒因寒用》 《下利清谷》 《里寒》 《烦躁》 《舌卷》 《自汗》 《呕吐》 《命门》 《胃气虚》 《君子汤》 《六君子汤》 《八味丸》 《香砂六君子汤》 《五味》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上] 暑热 下一篇[卷上] 伤风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