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传灯-第页-[卷下] 泄泻_中药方集

TOP

 
医学传灯
[卷下] 泄泻
】 【繁体
泄泻者。胃与大肠之病也。此因饮食不调。脾胃不能运化。小水并于大肠。故令作泻。脉来沉滑。腹中作痛。
宜用胃苓汤加减。以其积滞在胃。气不宣通。稀粪旁流故也。若久泻不止。脉沉细缓。按之无力者。是为脾虚。宜用健脾参苓白术散之类。甚则用八味地黄丸。补命门火以生脾土。此不易之法也。但泄泻之病。虚寒者固有。
虚热者亦多。如下多亡阴津液不足。脉来细数无力。甘温毫不可投。宜用脾肾双补汤。此外又有数症。
条分缕析。治之方不误耳。
积泻者。腹痛而泻。泻后痛减。泻去稍宽。偶然而起者。谓之食泻。法当消食分利。若不时举发。定因脾土虚弱。不能运化。以致食停作泻。初起必先消食。方可用补用温。世人概言脾泻。骤用温补者非也。
大约脉实有力。宜用胃苓汤。脉细无力。宜用半消半补(脉之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痰泻者。或多或少。或泻或不泻。中焦有痰。饮食入胃。裹结不化。所以作泻。脉滑有热者。宜用枳朴柴陈汤。脉来弦细无力。宜用香砂六君子汤
火泻者。腹中痛一阵。泻一阵。后去如汤。后重如滞。此因湿在肠胃之中。火在肠胃之外。宜用清热柴苓汤。甚则完谷不化者。火性急速。不及传化故也。
冷泻者。鼻吸风寒之气。口食生冷之物。皆能作泻。此暴病也。宜用香砂理中汤。若久泻之后。
脉细皮寒。病涉大虚。宜于前方更加桂附。若加之以不食。危笃难医。至于完谷不化。初起犹为胃寒
治之可愈。久则胃气已绝。断主于死。
湿泻者。腹中不痛。所泻皆水。(辨证精详)或遍身发肿。身热脉数者。病属于阳。(分别阴阳不紊)初起宜用分消饮。久以柴苓汤主之。若肢冷脉细。元气大虚。宜用消肿健脾汤。即金匮肾气丸。亦宜服也。
又有肺燥作泻者。人所不知。秋伤于燥。内热咳嗽。肺中之火无处可宣。传于大肠。故令作泻。宜用清金润燥汤。润肺兼润其肠。则泄泻自止。若误认脾虚。而用温补。非徒无益。又害其肺也。治者详之。又有脱泻者。水谷皆下。日有百次。不但糟粕泻尽。并肠中所蓄之黄水。俱已竭尽而无余。所以平人时泄黄水。即是脾坏之候。皆主于死。
不易治也。

加减胃苓汤
苍术浓朴陈皮甘草赤茯猪苓泽泻山楂桔梗平胃而用苍术。取其雄壮上行。发越脾气。脾气一行。则郁结自开。若单用沉降之药。胃反不能开也。但脉来沉缓者可用。滑数者勿与。以其燥能助火故也。至于猪苓虽能渗湿。脾湿不甚者。服之必伤肾水。不可轻用。若两肋作胀。因于气郁者。宜加香附青皮之类。

健脾丸
人参(二两)白术(三两)白茯(二两)甘草(一两)山药(二两)扁豆(三两)芡实(三两)莲肉(二两)泽泻(一两)陈皮(一两)山楂(三两)
参苓白术散
人参白术白茯甘草山药扁豆苡仁桔梗砂仁莲肉
脾肾双补汤
人参山药扁豆车前子白茯白芍萎蕤菟丝子杜仲山萸白蔻石斛
枳朴柴陈汤
柴胡黄芩半夏甘草陈皮白茯枳壳浓朴赤芍
香砂六君子汤
人参白术白茯甘草陈皮半夏砂仁藿香香附
清热柴苓汤
柴胡黄芩半夏甘草赤茯猪苓泽泻山栀赤芍
香砂理中汤
人参白术炮姜甘草香附砂仁藿香滞多加浓朴。

分消饮
羌活白芷柴胡川芎枳壳山楂陈皮猪苓泽泻热盛加山栀黄芩。

消肿健脾汤
人参白术白茯甘草车前子泽泻浓朴苡仁炮姜附子陈皮山药凡久泻脾虚。以及发肿。俱宜用此。

清金润燥汤
沙参萎蕤苡仁山药石斛黄芩白芍桔梗甘草地骨皮陈皮芡实
八仙糕
(痢后调理脾胃良方)白术(四两)白茯(四两)山药(八两)扁豆(八两)芡实(八两)莲肉(八两)苡仁(四两)老米粉(二斤)白糖(二斤)
四神丸
肉果(二两煨熟去油)补骨脂(四两)五味(一两)吴茱萸(水浸炒一两)
姜煮红枣为丸
(补命火益脾肾要剂)
Tags:《泄泻》 《大肠》 《胃苓汤》 《积滞》 《健脾》 《参苓白术散》 《八味地黄丸》 《命门》 《虚寒》 《虚热》 《亡阴》 《津液》 《补汤》 《食泻》 《柴陈汤》 《君子汤》 《柴苓汤》 《风寒》 《理中汤》 《胃寒》 《胃气》 《湿泻》 《分消饮》 《金匮肾气丸》 《肺燥》 《咳嗽》 《润燥》 《平人》 《脾气》 《气郁》 《脾肾双补汤》 《六君子汤》 《香砂理中汤》 《八仙糕》 《四神丸》 《去油》 《五味》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下] 疝气 下一篇[卷下] 痢疾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