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症治方-第30页-[卷之二\燥门] 大便闭结_中药方集
 
脉症治方 - 第30页
[卷之二\燥门] 大便闭结
】 【繁体
脉两关脉实数。右寸涩数。两尺弦涩。盖数者火盛也。涩者血枯也。由火盛而血衰。服药而脉变缓滑者。易治。反结促者。难治。集成云∶脾脉沉数。下连于尺。为热结。两尺脉虚。或沉细而迟者。为阴结。右尺浮。为风结也。
症内经云∶肾主大便。大便难取足少阴。东垣曰∶肾主五液。津液润。则大便如常。若饥饱劳逸。损伤胃气。及食辛热味浓之物。而助火邪伏于血中。耗散真阴。津液亏少。故大便结燥。窃详燥之为病不一。有热燥有风燥。有阳结。有阴结。吐泻后。肠胃虚。服热药多者。为热结。宜承气汤下之。肺受风邪入肠中。为风结。宜麻仁丸。年老气弱。津液不足。
或产后内亡津液。而结为气血虚也。六味地黄丸主之。大便闭。小便数则为脾约。脾约者。
脾血耗散。肺金受火。无所摄脾。津液故竭。宜养血润燥。若能食。小便赤。为实闭。麻仁七宣等药主之。不能饮食。小便清。为虚闭。为气闭也。浓朴汤主之。小肠移热于大肠。为宓瘕。是便涩闭也。医者不究其源。一概用巴豆牵牛等药下之。损其津液。燥结愈甚复下复结。极则以致引导于下。而不能通者。遂成不救之症。可不谨哉。
治内经云∶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结者散之。治法云∶如少阴不得大便。以辛润之。太阴不得大便。以苦泻之。阳结者散之。阴结者温之。有物结者下之。久病腹中有实热。大肠闭者。以润肠丸治之。慎勿峻利。脾约者。谓胃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轮膀胱。故小便数而大便难。名曰脾约。与脾约丸以下脾之结燥。使肠润结化。津液入胃而愈。然既曰脾约。必阴枯槁。内火燔约。热伤元气。故肺金受火烁而津竭。必窃母气以自救。金耗则土受木伤。脾失转输。肺失传送。宜大便难。小便数。而无藏蓄也。理宜滋养阴血。使阳火不炽。肺金行清化。而脾土清健。津液入胃。肠润而通矣。今此丸用之于热甚而气实。与西北人禀壮实者。服无不安。若用之于东南方人。与热虽盛而气血不实者。虽得暂安。将见脾愈弱而肠愈燥矣。惟知西北以开结为主。东南以润燥为主。斯无误矣。
方滋血润肠汤大便秘结。或血虚秘。气滞秘。风秘。热秘。并治之。
当归(身尾一钱五分)桃仁(一钱五分)麻仁(去壳一钱五分)大黄(一钱五分)羌活防风(各一钱)生地黄枳壳槟榔(各八分)甘草(生五分)皂仁(七分)红花(二分)木香(一分)上作一服。姜一片。枣一枚。煎。食前服。
又方脾约丸治大便难。而小便数。名脾约。以此丸治之。
枳实(去穣麸炒)浓朴(姜汁制)芍药(各二两酒炒)大黄(酒蒸四两)麻仁(去壳净一两三)杏仁(去皮尖一两二钱)上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汤下。量虚实用之。
Tags:《血枯》 《阴结》 《少阴》 《津液》 《胃气》 《火邪》 《风燥》 《阳结》 《胃虚》 《承气汤》 《麻仁丸》 《血虚》 《六味地黄丸》 《脾约》 《养血润燥》 《小肠》 《大肠》 《燥结》 《肾恶燥》 《结者散之》 《太阴》 《实热》 《润肠丸》 《约束》 《润肠汤》 《大便秘结》 《气滞》 《风秘》 《白汤》 《虚实》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之三] 火门 下一篇[卷之二\燥门] 噎膈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