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理求真-第17页-[卷一\新着脉法心要] 缓脉_中药方集

TOP

 
脉理求真 - 第17页
[卷一\新着脉法心要] 缓脉
】 【繁体
缓则来去和缓,不疾不徐。凡虚濡微细,皆属缓类。不似濡脉之指下绵软,虚脉之瞥瞥虚大,微脉之微细而濡,弱脉之细软无力也。(语出张璐。又濒湖体状诗曰∶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轻风;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李士材曰∶缓以脉形宽缓得名,迟以至数不及为义。蔡氏曰∶缓而和匀,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意思欣欣,悠悠扬扬,难以名状者,此真胃气脉也。若纯缓不兼,犹经所谓但弦无胃气则死。)缓为平人正脉,无事医治。若使缓而兼大,则为伤风;缓而兼细,则为湿痹;缓而兼涩,则为血伤;缓而兼滑,则为痰滞。尤必察其有力无力,以为区别。如使缓大有力,则为有余,其症必见燥热;缓软无力,则为不足,其症必见虚寒。岂可一见是缓,便指属虚,而不合症为之分别乎。(景岳曰∶缓脉有阴有阳,其义有三∶凡从容和缓,浮沉得中者,此自平人正脉。若缓而滑大者多实热,如内经所言者是也。缓而迟细者多虚寒,即诸家所言者是也。林之翰曰∶缓脉须知主热。如脉长大而软,来去宽纵不前,即张太素所谓如丝在经,不卷其轴之谓,是曰纵缓,主于热也。)
Tags:《濡脉》 《虚脉》 《微脉》 《弱脉》 《缓脉》 《胃气》 《平人》 《伤风》 《湿痹》 《虚寒》 《实热》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一\新着脉法心要] 芤脉 下一篇[卷一\新着脉法心要] 紧脉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