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正宗-第65页-[下编·正宗辑要\第二章·分论] 四十四、新感秋燥说_中药方集
 
温病正宗 - 第65页
[下编·正宗辑要\第二章·分论] 四十四、新感秋燥说
】 【繁体
凡治燥病,先辨凉温。王孟英曰∶以五气而论,则燥为凉邪,阴凝则燥,乃其本气。但秋承夏后,火之余炎未息,若火既就之,阴竭则燥,是其标气。治分温润凉润二法。费晋卿曰∶燥者干也,对湿言之也。立秋以后,湿气去而燥气来,初秋尚热,则燥而热,深秋既凉,则燥而凉,以燥为全体,而以热与凉为之用,兼此二义,方见燥字圆相,法当清润温润。
次辨虚实。叶香岩曰∶秋燥一证,颇似春月风温。温自上受,燥自上伤,均是肺先受病。但春月为病,犹是冬令固密之余,秋令感伤,恰值夏月发泄之后,其体质之虚实不同。初起治肺为急,当以辛凉甘润之方,气燥自平而愈。若果有暴凉外束,只宜葱豉汤(葱白、香豉,服时加童便)加杏仁、苏梗、前胡、桔梗之属。延绵日久,病必入血分,须审体质证候。总之,上燥治气,下燥治血,慎勿用苦燥劫烁胃汁也。
又次辨燥湿,石芾南曰∶病有燥湿;药有润燥。病有风燥凉燥、暑燥、燥火、燥郁夹湿之分;药有辛润、温润、清润、咸润、润燥兼施之别。燥邪初伤肺气,气为邪阻,不能布津外通毛窍,故身无汗寒热疼痛;又不能布津上濡清窍,下润胃肠,故口干、舌燥、喉痒干咳胸闷气逆、二便不调。治者当辨燥湿二气,孰轻孰重;所兼何邪,如兼风、兼寒、兼伏暑之类;所化何邪,如化火、未化火之分;所夹何邪,如夹水、夹痰、夹食、夹内伤之类;对病发药,使之开通。开是由肺外达皮毛,与升散之直向上行者不同;通是由肺下达胃肠,通润通利,皆谓之通,非专指攻下言。
虽然,燥病夹湿,用药最要灵活。专润燥,须防其滞湿;专渗湿,须防其益燥。必先诘其已往,以治其现下;治其现下,须顾其将来。
Tags:《湿气》 《燥气》 《虚实》 《秋燥》 《风温》 《豉汤》 《燥湿》 《润燥》 《风燥》 《凉燥》 《燥火》 《肺气》 《无汗》 《寒热》 《喉痒》 《干咳》 《胸闷》 《气逆》 《化火》 《内伤》 《皮毛》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下编·正宗辑要\第三章·辨脉] .. 下一篇[下编·正宗辑要\第二章·分论] ..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