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正宗-第81页-[下编·正宗辑要\第四章·分症] 四、暑病_中药方集
 
温病正宗 - 第81页
[下编·正宗辑要\第四章·分症] 四、暑病
】 【繁体
雷少逸曰∶洁古云∶静而得之为中暑。东垣云∶避暑乘凉得之者,名曰中暑。其实二说,皆是阴暑之证,而无中字情形,似不可以中暑名之。考中暑即系中,中之证,可以不必另分。盖中暑忽然而发,如矢石之中人也,不似伤暑,初则寒热无汗,或壮热蒸汗之可比。是病忽然闷倒,昏不知人,躯热汗微,气喘不语,牙关微紧,亦或口开,状若中风,但无口眼斜之别。其脉洪濡,或滑而数,缘其人不辞劳苦,赤日中行,酷暑之气鼓动其痰,痰阻心包所致,宜清暑开痰法治之。如果手足厥冷,名曰暑厥。宜苏合香丸化开灌之;或以来复丹研末,白汤灌之;或以蒜水灌之;或剥蒜肉入鼻中。皆取其通窍也。俟其人事稍苏,继进祛暑调元法为治。
杨如侯曰∶太阳中热者,是也,其人汗也恶寒、身热而渴也。《素问》在天为热,在地为火。热者,火之气也,故热乃五气之一,而热病即伤寒有五之一。《伤寒论》以《难经》热字恐与下文温字相混,故特出曰是也。感烈日之气而病,即《经》所谓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也。故暑字从日,曰炎暑,曰酷暑,皆指烈日之气而言也。古人曰暑、曰热、曰,其义一也。或曰是阳邪,暑是阴邪。土润溽暑,热兼湿言也。似与有异。不知寒暑本是对待之名词,暑非专言热而何?若湿热并至之病,《难经》名曰湿温,不名为暑,自隋唐后皆指湿热为暑,于是暑之名失,而之名更不知为何病矣。
王安道曰∶暑热者,夏之令也。大行于天地之间,人受伤而为病,名曰中暑,亦曰中热,一也。
赵以德曰∶汗出恶寒,身热而不渴者,中风也;渴者,中也。
周禹载曰∶冬月有寒,则能伤人,名中寒;夏月有热,亦能伤人,名中热。此外来之热,故曰中,非即伏寒发出,夏必病热之热也。
叶天士曰∶热地如炉,伤人最易。
Tags:《中暑》 《阴暑》 《伤暑》 《寒热》 《无汗》 《壮热》 《热汗》 《气喘》 《中风》 《手足厥冷》 《暑厥》 《合香丸》 《白汤》 《太阳》 《恶寒》 《热病》 《阳邪》 《阴邪》 《对待》 《湿温》 《暑热》 《中寒》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下编·正宗辑要\第四章·分症] .. 下一篇[下编·正宗辑要\第四章·分症] ..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