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机微义-第244页-[卷十四\寒证治法] 发表之剂_中药方集
 
玉机微义 - 第244页
[卷十四\寒证治法] 发表之剂
】 【繁体
麻黄汤治伤寒恶风发热身疼无汗麻黄(六钱)桂枝(四钱)甘草(炙二钱)杏仁(二十个)上咀水煎如法服按此太阳经药也葛根汤治伤寒恶寒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或下利葛根(四钱)麻黄生姜(各三钱)桂枝芍药(各二钱)甘草(炙二钱)大枣(三枚)上咀水煎如法服之按此出太阳例阳明药也柴胡桂枝汤治伤寒发热潮热脉弦自汗或渴或利桂枝(二钱)黄芩人参白芍(各一钱半)甘草(炙一钱)半夏(一钱)生姜(一钱)柴胡(四钱)大枣(二枚)上咀水煎服按此出太阳例少阳经药也桂枝汤治伤风寒发热自汗鼻鸣干呕者桂枝白芍生姜(各三钱)甘草(炙二钱)大枣(二枚)上咀水煎如法服按此出太阳例太阴经药也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感寒脉沉或微细反发热或但欲寐者麻黄细辛(各四钱)附子(炮二钱半)上咀水煎按此少阴经药也当归四逆汤治感寒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当归桂枝白芍细辛(各三钱)大枣(三枚)甘草(炙)通草(各二钱)上咀水煎按此厥阴经药也以上六经治寒之例随脉证加减变法自有仲景论例兹不详录桂枝麻黄各半汤治伤寒见风脉发热自汗或无汗桂枝(二钱)白芍生姜甘草(炙)麻黄(各一钱半)大枣(二枚)杏仁(十二个)上咀水煎按此足太阳手足太阴手少阴经药出太阳例治风寒之剂也夫仲景论以上六经药然其中有发表解肌温经不同盖风寒有浅深荣卫有虚实故也学人审此则用药汤液之源可得而悉又表里变误详见小儿门葛根升麻汤下谨按伤寒与夫时行寒疫皆宜从仲景以上法然立春以后立秋以前非有时行暴寒而致病者宜从韩祗和法较脉证治之元戎云韩氏十四药以经络求之各有部分轻重缓急自有所宜运气加临各极其当因时在其中矣不必分至之远近寒暑之盛衰而谓之因时也但方世俗罕用今附入湿门海藏云韩氏微旨可汗一篇有和解因时法言伤寒之脉头小尾大伤风之脉头大尾小李思训保命新书亦分寸尺与韩氏同非若前人总言尺寸脉俱浮而紧尺寸脉俱浮而缓紧则为伤寒无汗缓则为伤风自汗又有伤寒有汗者有伤风无汗者脉亦互差与证不同前人已尽之矣惟韩李所言头小尾大即为伤寒尾小头大即为伤风也人病间有脉证只显于尺寸者故韩李述为和解因时法也又恐后人疑其不与前圣合遂于本方药内又立加减数条亦不越前人之意何其当哉兼二公者当宋之盛时故又戒桂枝麻黄不可轻用改用石膏升麻葛根柴胡之平剂当时则可非百代常行时世迁移之活法也可汗一篇若从汤液随证应见自有定规虽明哲不可逾易简参苏饮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疼痰咳方见热门局方十神汤治时气瘟疫两感风寒川芎甘草麻黄(各四钱)干葛(一两四钱)紫苏升麻白芍白芷陈皮香附(各四钱)上咀入姜煎每服半两或一两藿香正气散治伤寒头痛憎寒壮热大腹皮白芷茯苓紫苏藿香(各三钱)浓朴(制)白术陈皮苦梗半夏(各二钱)甘草(炙二钱半)上咀每五钱入姜枣煎按以上三方今世俗多用之治伤寒故收入然伤寒之病表里六经仲景言在三阴则可汗传三阴则宜下此大略言之尔于阳明则又可下少阴则又可汗一经病则有一经表里药病居太阳所禁居多在少阳有三禁阳明有二禁三阴非胃实不可下之类并病用刺法是各有其故者盖恐反致逆而成坏证之戒也至宋之时治伤寒者有变仲景法制以上诸方缘其承平日久民食用之志乐形逸病居疑似之间本因气逸经滞乃用其法然其间岂全舍仲景之法哉金时刘守真制防风通圣散亦是变法义见中风例中当遇是证则必施是治可也然于伤寒不辨邪于某经深求仲景意例当汗之可设妄以此施治则先虚正气逆其经络得汗不解复不求经救逆乱投汤剂其致危殆也必矣是则宋医处方皆平人气而不平时气因于人用药而不先乎时因于时用药而不先乎人其理得于人事天和之中其意得于不传之妙离经取法固不离于经专方治病病固不可以专于方然亦未易可为格例也以待后之明者而正之
Tags:《麻黄汤》 《恶风》 《发热》 《无汗》 《太阳》 《恶寒》 《阳明》 《柴胡桂枝汤》 《潮热》 《自汗》 《少阳》 《伤风》 《干呕》 《太阴》 《附子细辛汤》 《但欲寐》 《少阴》 《当归四逆汤》 《手足厥冷》 《厥阴》 《六经》 《风寒》 《解肌》 《虚实》 《汤液》 《表里》 《升麻汤》 《时行》 《和法》 《经络》 《方药》 《参苏饮》 《痰咳》 《十神汤》 《两感》 《头痛》 《憎寒》 《壮热》 《三阴》 《胃实》 《并病》 《防风通圣散》 《中风》 《气逆》 《平人》 《不传》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十四\寒证治法] 温中之剂 下一篇[卷十四\寒门] 论伤寒杂病分二科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