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医醇剩义-第23页-[卷一\中寒] 直中厥阴_中药方集

TOP

 
校注医醇剩义 - 第23页
[卷一\中寒] 直中厥阴
】 【繁体
(凡涉伤寒门传经者不录。)
白通汤
治暴卒中寒,厥逆呕吐,泻利色清,气冷,肌肤凛栗,无汗,盛阴没阳之症。
附子(五钱)干姜(五钱)葱白(五茎)猪胆(半枚)先将附、姜二味煎好,后入葱汁、胆汁,和匀温服

桂归姜汤
治暴卒中寒,兼伤营血者。
附子(二钱五分)干姜(二钱五分)当归(二钱五分)肉桂(二钱五分)水二盏,煎至一盏,入蜜一蛤蜊壳,温服。

姜归桂参甘汤
治阳气将回,阴寒少杀。
附子(一钱五分)干姜(一钱五分)当归(一钱五分)肉桂(一钱五分)人参(二钱)甘草(二钱)大枣(二枚)加蜜三蛤蜊壳,温服。

辛温平补汤
治暴中寒症,服前三方其阳已回,身温色活,手足不冷,吐利渐除,用此平补脏腑调和营卫,俾不致有药偏之害。
附子(五分)干姜(五分)当归(一钱)肉桂(五分)人参(一钱)甘草(一钱)黄(一钱)白术(一钱土炒)白芍(一钱酒炒)五味子(十二粒)大枣(二枚)加蜜五蛤蜊壳,温服。

四逆汤
三阴经症,四肢厥冷,虚寒下利,急温其脏。
甘草(二两)干姜(三两)附子(一枚)上三味,以水二升,煎取一升二合,分温再服。

通脉四逆加减汤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厥逆恶寒,脉微欲绝之证。
甘草(二两)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面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三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生姜、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
治中脘痛,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
桂枝(三两)麻黄(二两)细辛(二两)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水七升,煮麻黄,去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附子粳米汤
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
附子(一枚)半夏(半升)甘草(一两)大枣(十枚)粳米(半升)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渣,温服一升。

大建中汤
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者。
蜀椒(二合)干姜(四两)人参(二两)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渣,入饴糖一升,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温服。

大黄附子汤
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
大黄(二两)附子(二枚)细辛(二两)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理中汤
治自利不渴,寒多而呕,腹痛,脉沉无力,或厥冷拘急,或结胸吐蛔。
白术(二两土炒)人参(一两)干姜(一两炒)甘草(一两炙)每服四钱。自利腹痛加木香,利多者倍白术。渴者倍白术。倦卧沉重,利不止加附子。腹满去甘草。脐下动气,去术加桂。悸加茯苓。胸痞加枳实。吐蛔加川椒、乌梅。

回阳救急汤
治身不热,头不痛,恶寒战栗,四肢厥冷,腹痛吐泻,指甲唇青,或无脉,或脉沉迟无力。
附子(五分)干姜(五分)肉桂(五分)人参(五分)白术(一钱)茯苓(一钱)半夏(七分)陈皮(七分)甘草(二分)五味子(九粒)无脉加猪胆汁。
Tags:《传经》 《白通汤》 《中寒》 《呕吐》 《无汗》 《温服》 《营血》 《补汤》 《脏腑》 《调和营卫》 《五味》 《四逆汤》 《三阴》 《寒下》 《下利清谷》 《里寒》 《恶寒》 《附子汤》 《水饮》 《附子粳米汤》 《大建中汤》 《大黄附子汤》 《发热》 《理中汤》 《拘急》 《结胸》 《腹满》 《救急汤》 《寒战》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一] 暑热湿 下一篇[卷一\中寒] 直中厥阴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