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理例-第116页-[卷四] 胁疽一百十二_中药方集
 
外科理例 - 第116页
[卷四] 胁疽一百十二
】 【繁体
一人年逾五十。腋下患毒。疮口不合。右关脉数而渴。此胃火也。用竹叶黄汤(二九)而止。再用补气药而愈。尝治午后发渴或发热。用地骨皮散效。
一人性急。味浓。常服躁热之药。左胁一点痛。轻诊弦重芤。知其痛处有脓。与四物加、香附、生姜煎十余帖。痛处微肿如指大。针之。少时屈身脓出。与四物调理而安。(此因脉而处治。)一夫人左胁内作痛。牵引胸前。此肝气不和。尚未成疮。用小柴胡(五)加青皮、枳壳四剂少可。加芎、归治之而愈。
一人连年病疟。后生子。三月病热。右胁下阳明少阳之分生一疖甫平。左胁下相对又一脓血淋漓几死。医以四物汤败毒散数倍人参。以香附为佐。犀角为使。大料饮乳母两月而愈逾三月忽腹胀。生赤疹如霞片。取剪刀草汁调原蚕砂敷随消。又半月移胀入囊为肿。黄莹裂开。两丸显露水出。以紫苏叶盛麸炭末托之。旬余而合。此胎毒症也。
一妇因忿郁。腋下结一核二十余年。因怒加肿痛。完谷不化。饮食少思。此肠胃虚也。
君子(二)加砂仁、肉桂、干姜、肉豆蔻。泄虽止而脓清。疮口不合。用十全大补汤(十三)月余而愈。(此凭症也。)机按。前项二条胁疮。一因其性多躁急。故用四物汤阴柔之剂以安静之。一因其肝气不平。故用小柴胡疏理之剂以和解之。此又因其性情为治。不特专于攻毒也。
张通北人年逾四十。夏月腋下患毒。溃后不敛。脓出清稀。皮寒脉弱。肠鸣切痛。大便食下即呕。此寒变而内陷也。宜大辛温之剂。遂以托里温中汤一二帖。诸症悉退。更以六君子(二)加炮干姜、肉桂数剂。再以十全大补汤而愈。(此凭症也。)一人胁肿一块。日久不溃。按之微痛。脉微而涩。此形症俱虚也。经曰。形气不足。病足。当补不当泻。宜用人参养荣汤。彼不信。乃服流气饮。虚症悉至。方服前汤月余少愈。
但肿尚硬。以艾叶炒热熨患处。至十余日脓成。以火针刺之。更灸豆豉饼。(四三)又服十全大补汤(十三)百帖而愈。(此凭脉症也。)盖流气饮通行十二经。诸经皆为所损。况胆经之血本少。又从而损之。宁不伤生。东垣凡一经受病。止当求责其一经。不可干扰余经。苟泛投克伐之剂。则诸经被戕宁无危乎。
一人年三十。素饥寒。患右肋肿如覆瓢。转侧作水声。脉数。经曰。阴虚阳气凑袭。寒热。热甚则肉腐为脓。即此症也。及按其肿处即起。是脓成。遂浓煎黄六一汤。令先饮二钟。然后针之。脓出数碗。虚症并至。遂用大补三月余而愈。(此凭脉症也。)大抵脓血大泄。血气俱虚。当峻补之。虽有他病。皆宜缓治。盖元气一复。诸病自退。
老弱之人。不问肿溃。尤当补也。
一人因劳发热。胁下肿痛脉虽大。按之无力。此气血虚腠理不密。邪气袭于肉理而然当补之。以接虚怯之气。以补中益气汤加羌活四剂少可。去羌活又百余剂而愈。(此凭脉也一人面白神劳。胁下生一红肿如桃。教用补剂不信。乃用流气饮十宣散。血气俱惫而死一人年逾二十。腋下患毒。十余日肿硬不溃。脉弱时呕。予谓肿硬不溃阳气虚呕吐少气弱。宜六君子汤加砂仁、藿香。彼谓肿疡时呕。毒瓦斯攻心。溃疡时呕。阴虚宜补。予曰。
此丹溪大概言也。若肿赤痛甚。烦躁脉实而呕为有余。当作毒瓦斯攻心而下之。以疮属心火故也。肿硬不溃。脉弱时呕为不足。当补之。亦有痛伤胃气。或感寒邪秽气而呕者。虽肿疡尤当助胃壮气。盖肿疡毒瓦斯内侵作呕。十有一二。溃疡湿气内伤作呕。十有八九。彼不信。饮攻伐药愈甚。复请诊。脉微弱而发热。予谓热而脉静。及脱血脉实。汗后脉躁。皆难治。果殁。(此凭脉症也。)
Tags:《地骨皮散》 《败毒散》 《补汤》 《托里温中汤》 《大补汤》 《人参养荣汤》 《十全大补汤》 《补中益气汤》 《十宣散》 《君子汤》 《发热》 《肝气》 《阳明》 《少阳》 《血淋》 《胎毒》 《胃虚》 《肠鸣》 《内陷》 《火针》 《阴虚》 《寒热》 《血虚》 《腠理》 《邪气》 《补剂》 《气虚》 《呕吐》 《少气》 《烦躁》 《胃气》 《湿气》 《内伤》 《脉静》 《血脉》 《脉躁》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四] 胸疡一百十三 下一篇[卷四] 鬓疽一百十一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