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准绳·疡医-第43页-[卷之二\溃疡] 发热_中药方集
 
证治准绳·疡医 - 第43页
[卷之二\溃疡] 发热
】 【繁体
戴院使云∶未溃之际,憎寒壮热狂言妄语,如见鬼神,脓去已多而大热不休者,似为难治。盖毒之得脓,犹伤寒表证之得汗,汗已而反太热,则为坏伤寒矣。又云∶患痈毒人,脓血已溃,所去过多,津液枯渴。多病于渴,纵有发热躁扰等证,不可以治,宜用益荣生津之剂,若大热不止者,难疗。脉浮或弱而热,或恶寒者,阳气虚也,宜补气,(补中益气汤。)脉涩而热者,血虚也,宜补血,(四物汤,人参养荣汤圣愈汤。)午前热,补气为主,(四君子汤,黄六一汤。)午后热,补血为主,(四物汤,圣愈汤。)脉浮数发热而痛者,邪在表也,宜散之。脉沉数发热而痛者,邪在内也,宜下之。

〔薛〕
疮疡,发热烦躁,或出血过多,或溃脓大泄,或汗多亡阳,或下多亡阴,以致阴血耗散,阳无所根据,浮散于肌表之间而非火也。若发热无寐,血虚也,用圣愈汤。兼汗不止气虚也,急用独参汤。发热烦躁,肉筋惕,气血虚也,用八珍汤。大渴面赤,脉洪大而虚,阴虚发热也,用当归补血汤。肢体微热,烦躁面赤,脉沉而微,阴盛发躁也,用四君加姜附。东垣云∶昼发热而夜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昼安静而夜发热,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如昼夜俱发热者,重阳无阴也。当峻补其阴,治者详之。
托里消毒散加减法∶头痛发热,邪在表也,本方加川芎、羌活。若外邪在表,而元气实者,暂用人参败毒散。头痛恶寒,表虚也,去金银花连翘二味,倍参。发热饮冷便秘,内热也,去参、归术,加大黄。发热饮热便秘,内虚也,去二味,加参、归术。面目赤色,烦热作渴,脉大而虚,血脱发躁也,去连翘、金银花、白芷三味,倍黄、当归。如不应,暂用当归补血汤。身热恶衣,欲投于水,脉沉微细,气脱发躁也,去三味,加肉桂、附子。如不应,暂用附子理中汤。若妇人劳役恚怒,或适经行,发热谵语,或夜间热甚,病在血分也,去三味,加生地黄、牡丹皮、柴胡。如不应,暂用加味四物汤。
一男子,脓熟不溃,微痛少食,倦怠发热,予为针之,脓涌出,热益甚,乃虚故也,急以人参黄汤二剂,热愈甚,此药力尚未及也。又二剂果应,再以当归补血汤数剂而痊。东垣云∶发热恶热,大渴不止,烦躁肌热,不欲近衣,脉洪大,按之无力,或目痛鼻干者,非白虎汤证也,此血虚发躁,宜当归补血汤主之。
一儒者,患流注,发热作渴,头痛自汗,脉洪大,按之无力,此气血虚寒也,用十全大补,加麦门、五味治之,其症益甚,仍用前药加附子一钱,四剂诸证悉退,却去附子,加肉桂二十余剂,气血渐复。又因劳心发热恶寒,饮食减少,此脾胃复伤,元气下陷,用补中益气加附子一钱,二剂热止食进,仍用大补元气而安。后因考试不利,怀抱不舒,更兼劳役,饮食日少,形气日衰,吐痰作渴,头痛恶寒,或热来复去,或不时而动,仍用补中益气数剂,诸症渐愈,元气渐复,乃去附于,再加肉桂五分,百余剂而愈。一男子背疮不敛,小便赤涩,肿发热,口干体倦,脉洪数而无力,用参、归术、熟地,芎、陈皮、麦门、五味、炙草、肉桂,以补元气,引火归经,脉症益甚,此药力未能及也,再剂顿退,却去肉桂,又数剂而愈。此症因前失补元气故耳。操江,五都宪,背疮愈后大热,误为热火,用苦寒药一盅,寒热益甚,欲冷水浴身,脉浮大,按之全无。余曰∶此阳气虚浮于肌表,无根之火也,急用六君子加附子,一剂即愈。
外舅于见,素膏粱浓味,四十三岁,疽发于背,疡医投五香汤,躁热欲狂。予固沮之,而后已溃,后平静一日,热复大作,五六日益甚,脉洪数无伦,医皆以为虚,宜补。
予私计,膏粱之变,重以五香之热,当治以苦寒,且大便不行数日矣。盖下之,以泄其毒乎!乃研石膏末两许,知母二三钱,甘草一钱,黄栝蒌一枚和仁,捣碎,为一剂,命僮炽炭注水而自煎之。医夏生,苦口力谏,以隆冬溃疡,无用白虎法。余故复加石膏两许,而置大黄片五钱于袖中,汤既沸,则以袖笼药铫,若为移远火者,而潜下大黄于铫中,时妻叔二三辈,皆环炉坐,注目而视不觉也。夏生语于声甫,饮是药必死,别去。声甫以告余,哂之。药成持以饮外舅,少顷,大便下结粪及食物未化者,满行清中,热退身凉,乃以四君子汤调之,月余而平。先是每旦诊脉,皆言不思食,食少而疮大,去死肉多,自虑何以生肌敛口乎?予信之,初意其便溺阻隔而漫下之,亦不知为伤食发热也,夏生愧甚,遂从去。

黄散
治痈溃后,补虚去客热。
黄石膏(各二两)知母麦门冬(去心)白芍药白茯苓桂心熟地黄人参(去芦)川升麻(各一两)甘草(炙,微赤,半两)上锉碎。每服四钱,水一中盏,煎六分,去滓。温服,日三四服。

当归补血汤
治疮疡溃后,气血俱虚,肌热躁热,目赤面红,烦渴引饮昼夜不息,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此脉虚血虚也,若误服白虎汤必死,宜此主之。
黄(炙,一两)当归(酒拌,三钱)作一剂。水一盅半。煎六分服。

沉香散
治痈脓溃已绝,肌肉内虚,尚有余热。
沉香(锉)柴胡(去苗)黄麦门冬(去心,各一两)白术(七钱半)熟地黄(二两)黄芩栝蒌根甘草(生锉,各半两)上锉。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竹叶二七片,小麦五十粒,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加味逍遥散
治肝脾血虚,内热发热,或遍身瘙痒寒热,或肢体作痛,头目昏重,或怔忡颊赤,口燥咽干,或发热盗汗,食少不寐,或口舌生疮,耳内作痛,或胸乳腹胀,小便欠利。
甘草(炙)当归芍药(酒炒)茯苓白术(炒)柴胡(各一钱)牡丹皮山栀(炒,各七分)上水煎服。

栀子黄芩汤
发背、痈疽溃后,因饮食有伤,调摄不到,发热不住,用以退热。
漏芦连翘山栀仁黄芩(去心)防风石韦(如无有,以桑白皮代)生甘草生犀角(屑)人参苦参(各去芦)茯苓(去皮,各二钱半)生黄(一两,去叉芦)上为粗末。每服四大钱,水一盅,煎至六分,去滓温服。
Tags:《憎寒》 《壮热》 《狂言》 《津液》 《发热》 《生津》 《恶寒》 《气虚》 《补中益气汤》 《血虚》 《人参养荣汤》 《圣愈汤》 《君子汤》 《疮疡》 《烦躁》 《亡阳》 《亡阴》 《独参汤》 《八珍汤》 《阴虚》 《补血汤》 《阴盛》 《下陷》 《托里消毒散》 《头痛》 《败毒散》 《表虚》 《烦热》 《脱发》 《当归补血汤》 《附子理中汤》 《谵语》 《恶热》 《鼻干》 《白虎汤》 《流注》 《自汗》 《虚寒》 《五味》 《归经》 《寒热》 《五香汤》 《四君子汤》 《伤食》 《温服》 《沉香散》 《逍遥散》 《目昏》 《怔忡》 《咽干》 《盗汗》 《不寐》 《发背》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之二\溃疡] 恶寒 下一篇[卷之二\溃疡] 作痛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