疡医大全-第918页-[卷二十七\足踝部] 足跟疽门主论_中药方集

TOP

 
疡医大全 - 第918页
[卷二十七\足踝部] 足跟疽门主论
】 【繁体
\r足跟疽\p04-a41a202.bmp\r王肯堂曰∶足跟疽又名兔啮,其状若兔啮故名。属足太阳经,穴名申脉,在足跟骨下,此处乃阴阳二跷发源之所,由脏腑积热所致。其毒深重,最忌毒药敷贴,若紫陷麻木,神昏脉乱者不治,过时溃烂者,有妨饮食,二便不调,或涉房劳,怒气迷闷者死。(《准绳》)薛立斋曰∶足跟乃督脉发源之所,肾经所过之地,若饮食起居失宜,亏损三阳经则成疮矣。若漫肿寒热,或体倦少食,属脾虚下陷也。施治之法,滋肝肾,扶脾胃为主。
冯鲁瞻曰∶妇人足跟足指肿痛,足心发热,皆因胎产经行,失于调摄,亏损足三阴虚热所致。若肿痛或出脓,用六味地黄丸为主,佐以八珍汤胃虚懒食,佐以六君子汤;寒热内热,佐以逍遥散;晡热益甚,头目不清,佐以补中益气汤;凡发热晡热内热,自汗盗汗等证,皆阴虚假热也。故丹溪谓火起九泉,阴虚之极也。足跟乃督脉发源之所,肾经所过之地,诸骨承载之本,若不求其属,泛用寒凉,其为夭枉者多矣。(《锦囊》)又曰∶男酒色过度者,多患此证。
汪省之曰∶啮疽属足太阳膀胱经,多血少气,生于脚跟申脉穴,又名足疽。如初起赤肿有头可刺;黄白色脓可治。如初起便破,黑烂则凶,若不早治,令人足落不能生也。(《理例》)又曰∶筋疽生两足后跟昆仑二穴,乃足太阳膀胱经,多血少气。初起三五日,皮如虫蚀,过一年有虫内食其骨,骨粗脓多时凶,落虫如筋,头黄赤色,经年不瘥,名曰痿漏,一名曲疽。如脓水不止,名曰冷疽,多死。
《心法》曰∶足跟疽生足跟,俗名脚挛根。此因脏腑积热,汗出涉水,远行伤筋而成。初肿红紫疼痛,溃破脓水淋沥,状如兔咬。经云∶兔啮状如赤豆,深可至骨,务须急治,迟则害人,盖谓毒之深恶也。属足太阳膀胱经,穴名申脉,即阳跷脉发源之所,又乃肾经所过之路,疮口久溃不合,阳跷脉气不能冲发肾气,由此漏泄,以致患者益虚。初起宜隔蒜片灸之,服仙方活命饮加肉桂、牛膝,溃后宜补中益气汤、人参养荣汤桂附地黄丸,随证滋补治之。(《金鉴》)王海藏曰∶兔啮久不收敛,用盐汤洗之,白术研末撒之,两日一易,谨戒一切劳碌即效。
澄曰∶足跟疽多因汗足涉水,或远行有伤筋骨,或湿热流注而生。初起必痒,勿视容易,可用艾灸,或因循十余日,脓血淋漓经年不敛,如痒以椒盐汤洗之。
Tags:《太阳》 《跟骨》 《脏腑》 《神昏》 《房劳》 《督脉》 《寒热》 《下陷》 《发热》 《阴虚》 《六味地黄丸》 《八珍汤》 《胃虚》 《君子汤》 《逍遥散》 《补中益气汤》 《自汗》 《盗汗》 《假热》 《少气》 《阳跷脉》 《仙方活命饮》 《人参养荣汤》 《桂附地黄丸》 《盐汤》 《流注》 《血淋》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二十七\足踝部] 足跟疽门主方 下一篇[卷二十七\足踝部] 牛程蹇门主方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