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幼心书-第页-[卷中·明本论] 热证_中药方集
 
活幼心书
[卷中·明本论] 热证
】 【繁体
仲景论曰∶有翕翕(音吸)发热,有蒸蒸热,此分汗下之不同。翕者若翕之所覆,明其热在表也,属上太阳第一证,以桂枝汤主之。蒸者如熏蒸之甚,主其热在胃也,属阳明三十二证,以调胃承气汤下之。此仲景法也。缘小儿之热,似是而非,若同而异。有伤寒热变蒸热,积热,麻豆热,惊风热,潮热骨蒸热,有表里俱虚而热,有热虽同,名则异可不明辨标本以施治乎?须令验证,对证用药,斯为的论。伤寒热,十指稍冷,鼻流清涕,发热无汗,面惨凌振,右腮有紫纹,治法载于伤寒条内,变蒸热,温温微热,气粗惊少,乳泻黄,上唇尖有小泡,如水珠子,即变蒸也,不须用药攻治。如兼他证者,当根据其所感之候,略与和解,不必重剂可也。盖变者变其形容,蒸者蒸长肌肉,三十二日为一变,六十四日为一蒸。又三大蒸,积五百一十二日,变蒸毕而形气血脉筋骨全矣。夫变蒸之说,再考明医陈氏书,载十变之内,五蒸存焉。又有三大蒸,计其数恰五百一十二日,最为明矣。积热,眼胞浮肿,面黄足冷,发热从头至肚愈甚,或闻饮食之气恶心,及腹疼呕吐,治法详载伤积论中。麻豆热,面赤足冷,身发壮热呵欠顿闷,咳嗽腰疼,时或作惊,腹痛自痢,及中指独自冷者是也。治法详见疮疹证内。惊风热,遍身发热而光,自汗心悸不宁,脉数烦躁,治法与急惊证同。所用药饵,必先解表。潮热,有午后发热,或日晡发热,对时如潮水之应,不瘥是也。先用百解散发表,次以当归散及三解散治之。脉实者下之,宜大柴胡汤,虚浮散者微汗之,用百解散。若发热而呕者,小柴胡汤主之。虚热,因病后发热无时,一日三五次者,此客热乘虚而作,先以胃苓汤加黄末,温米清汤调服,次投钱氏白术散,或固真汤,带凉服,及用温盐汤,参入凉水送下黑锡丹,固守元气。骨蒸热,身体虚赢,遇晚二发,有热无寒,醒后渴汗方止,此乃疳病之余毒,传作骨蒸,或腹内有癖块,有时微痛,用参苓白术散,姜、枣,三棱煎汤调服,或投化癖丸,先疗脾虚宿滞,次以柴胡饮为治,仍忌鸡酒羊面毒物。有小儿热证用表里药后,其热俱退,既退复热者何也。疗病至此,难以概举,或再解表攻里,或施凉剂,热见愈甚,以阴阳辨之,何者为是。推其原乃表里俱虚,而阳浮于外,阴伏于内,所以又发热,宜用温平之药和其里,则体热自除。投钱氏白术散,去木香加扁豆,水煎,及黄六一汤、安神散,自然平复。若日久汗多,烦渴食减,脉微缓,喜饮热,可服真武汤,虽附子性温,取其收敛阳气,内有芍药性寒,一寒一温,亭分得宜,用之无不验矣。
Tags:《发热》 《太阳》 《桂枝汤》 《熏蒸》 《阳明》 《承气汤》 《寒热》 《变蒸》 《惊风》 《潮热》 《骨蒸》 《表里》 《标本》 《无汗》 《重剂》 《血脉》 《浮肿》 《恶心》 《呕吐》 《壮热》 《呵欠》 《咳嗽》 《风热》 《自汗》 《心悸》 《烦躁》 《急惊》 《解表》 《百解散》 《当归散》 《柴胡汤》 《小柴胡汤》 《虚热》 《胃苓汤》 《调服》 《钱氏白术散》 《盐汤》 《黑锡丹》 《参苓白术散》 《三棱煎》 《柴胡饮》 《安神散》 《真武汤》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中·明本论] 伤寒 下一篇[卷中·明本论] 伤积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