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幼心书-第页-[卷中·明本论] 疟疾_中药方集

TOP

 
活幼心书
[卷中·明本论] 疟疾
】 【繁体
《内经·疟论》云∶疟皆生于风,而发作有时何也。岐伯曰∶夏伤于暑,秋必病疟。
腠理开而汗出遇风,或得于澡浴,水气舍于皮肤,因卫气不守,邪气并居,其疾始作。
伸欠寒栗,腰背俱痛,骨节烦疼,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疼而渴。乃阴阳二气交争,虚实更作而然。阴气独胜则阳虚,故先寒战栗,腰背头项骨节皆痛。阳气独胜则阴虚,故先热,发时不嗜食,善呕头疼腰痛小便不利阴盛阳虚,则内外皆寒。阳盛阴虚,则内外俱热,此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蕴积痰饮,病气与卫气并居,故病日作。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薄五脏六气深入,不能与卫气俱出,则间日而作,当卫气所至,病气所在,则发。在阳则热,在阴则寒,经曰∶亢则害,极乃反。俟阴阳各衰,卫气与病气相离则病休。阴阳相搏,卫气与病气再集则病复。各随其卫气之所在,与所中邪气相合而然也。先寒后热者,先伤寒而后伤风,名曰寒疟。先热后寒者,先伤风而后伤寒,名曰温疟但热不寒者名曰瘅疟身重寒热,骨节痛,腹胀满,自汗善呕,名曰湿疟。但寒不热者。名曰牝疟。盖疟之为病,而证状非一。故处方之制,随其阴阳虚实,脉病证治,汗吐下温,对证施剂,以平为期。然百病中人,必因其正气之虚,感受邪气,留而不去,其病为实,自表传里,先汗后下,古今不易。盖治疟之法,必须先表,用百解散,水姜、葱煎投,次小柴胡汤,加桂,水、姜、枣煎服,以和解表里之邪,自然作效。若表里实,用当归散、五和汤,或乌犀丸六圣丸下之,匀气散止补,后以藿香饮加草果、良姜,水、姜、枣煎投,正胃气,去寒邪,则自平复。如解表后,寒热往来,以二仙饮三圣丸截之。寒热既除,用胃散加茴香汤和匀,盐汤空心调服。温胃燥脾,进饮食,使中州之土既实,则外邪不战而自屈,此为明论。有寒多热少经久不愈,致脾胃弱,饮食减,神色慢,二姜丸主之,及清脾汤为治。每见治疟不明理者,多取草药挪水冷服,或露而投之,水伤脾胃,耗损真元,变证百出,或传成浮肿,或转作疳泻,或变为冷痢,致脾胃虚弱,饮食减少,因而不救者有之。且婴孩娇脆,何堪用以草药服饵?为医为父母者,切宜戒之。
Tags:《腠理》 《水气》 《卫气》 《邪气》 《虚实》 《寒战》 《阴虚》 《腰痛》 《小便不利》 《阴盛》 《阳盛》 《外感》 《六淫》 《内伤》 《七情》 《痰饮》 《五脏》 《六气》 《伤风》 《寒疟》 《温疟》 《但热不寒》 《瘅疟》 《身重》 《寒热》 《自汗》 《正气》 《后下》 《百解散》 《柴胡汤》 《解表》 《里实》 《当归散》 《乌犀丸》 《六圣丸》 《胃气》 《寒热往来》 《二仙饮》 《三圣丸》 《平胃散》 《盐汤》 《调服》 《二姜丸》 《草药》 《变证》 《浮肿》 《胃虚》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中·明本论] 癖证 下一篇[卷中·明本论] 痫证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