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证治准绳-第页-[集之七·脾脏部(上)] 赤白痢_中药方集
 
幼科证治准绳
[集之七·脾脏部(上)] 赤白痢
】 【繁体
汤氏云∶小儿痢疾,皆因饮食无节,或餐果食肉,不知厌足,乃脾胃尚弱,不能克化,停积于脏,故成痢也,热搏则赤。风寒之气入于肠胃,致令津液凝滞则成白。痢或夹青者,有惊积,或如鱼脑肚中疼甚者,大抵八痢,但冷热赤白,药性虽有不同,治法不相远矣。又有赤白相杂者,当先去其热积,须用大黄、枳实、朴硝之类,以去其热毒,然后黄连、黄芩、黄柏解其热,痢自止,疼自定,此妙法也。如痢不止,则用地榆熟艾等剂调理,自然平复。脾虚者,不可轻用罂粟涩滞等剂,必致危困,须用没石子、黄连、阿胶、地榆以止之,方为尽善,其枳壳、芍药皆要药也。噤口痢不能食者,石莲散主之,香脯散亦可。冷痢如豆汁,肚疼者,胃风汤主之。脾毒痢,脏热,当服香连丸、黄连香薷散去桂、五苓散(惊)、茅花汤,当归、芍药、枳壳、地榆、川芎等剂,先与解毒退热,却与开胃进食,分利水谷,宽肠定痛,先与水浸丹、《局方》败毒散(痘初热)、地榆饮、宽肠枳壳散。有热而痢不止者,三黄熟艾汤主之。积滞不通者,神芎丸亦可用。热甚烦躁者,黄连解毒汤解之(烦躁),泼火散亦效。〔曾〕赤白之痢,世人莫不曰赤为阳为热,白为阴为冷,或曰无积不成痢。至于调治,若以冷热之剂互进,或投去积之药,必难取效,不究其原,何由可疗。且四时八风之中人,五运六气之相胜,夏秋人多痢疾,《内经》曰∶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至真要大论》曰∶少阳在泉,火淫所胜、民病注泄。赤白其可拘于无积不成痢之说,若专以积为论,岂一岁之中,独于夏秋人皆有积,春冬不然。盖风邪入胃,木能胜土,不为暴下,则成痢疾赤白交杂,此为阴阳不分,法当分正阴阳,五苓散以导其逆,理中汤以温其胃,使色归一,然后施治。若一分之后,仍赤白同下,则当究其所患之因,若先白后赤,乃内伤生冷,失于盖覆,由元气感于暑热,治法先救其里,次解暑毒。若先赤后白,乃先伤热而后失盖感冷,先宜解热,后治其痢。有夹热而痢者,则下纯鲜血,此风能动血,宜冷服黄连香薷散(吐泻)川草散、及当归散潮热)加醋炒蒸柏叶,水姜煎服,或羌活散加三和汤,水姜仓米煎。
有挟冷而痢者,则下纯白冻,或白上有粉红色,或似猪肝瘀血,皆为阴证,盖血得寒则凝涩故也,先用咀五苓散加守中汤(泻)煎投,次以附子理中汤带凉服,或固真汤(慢惊)。倘不辨其虚实冷热,妄行施治,必致脾胃愈虚,不能乳食,成噤口痢者则难疗矣。又有里急后重,盖里急为阳,后重为阴,未圊前腹痛为里急,已圊后腹痛为后重,故里急者大肠涩也,先以大顺饮加宽气饮(急惊)和解,及羌活散水姜仓米煎服,次下宽肠丸。后重为气虚,用咀五苓散加人参、水姜煎服,并投香连丸。若二证俱作,前二丸子并进,或双金饮、金粟丸亦佳。然泻痢二字,自是两证,粪夹水,来多而顺者曰泻,带血冻白冻,来三五点而痛者曰痢,轻重阴阳,于此而分,斯为治法。有脓血交杂,经久不止,昼轻夜重,或昼夜频数,食减痛多,并用万金散、神效散、主之。有五色痢者,乃因五脏蕴热,日久不散,故有是证,盖五脏受热,荣卫不调,五谷不化,熏腐脏腑,神气昏沉,此候已危,最苦是腹中刺痛,儿小者无治法,盖五色者,乃五脏之色皆见于外,儿大者可用《局方》三神丸,或小来复丹以五苓散送下,或者可疗,若投药如故,不可为也。又有风痢,多是黄褐色,与疳泻颇同,但不臭为异耳,此风毒停滞于脾,宜去脾经风毒,泻黄散主之,若见赤白同下,久而不禁,小便少,涩痛热并作,唇裂眼赤,气促心烦,坐卧不安,狂渴饮水,谷道倾陷,时复面容如妆,饮食不进者难治。〔薛〕钱仲阳云∶泻痢黄赤黑,皆热也。泻痢青白,米谷不化,皆冷也。东垣云∶白者湿热伤于气分,赤者湿热伤于血分,赤白相杂,气血俱伤也。海藏用四君、芎、归治虚弱之痢,四君、干姜治虚寒之痢。愚尝治手足指热饮冷者,为实热,用香连丸。手足指冷冻饮料热者,为虚寒,用异功散送香连丸。若兼体重肢痛,湿热伤脾也,用升阳益胃汤小便不利,阴阳不分也,用五苓散。若湿热退而久痢不愈者,脾气下陷也,用补中益气汤倍加升麻、柴胡。泻痢兼呕,或腹中作痛者,脾胃虚寒也,用异功散加炮姜、木香。或变而为疟者,肝克脾也,用六君、升麻、柴胡、钓藤钩。若积滞已去,痢仍不止者,脾气虚也,用四君子送下香连丸。若因乳母膏粱浓味,六淫七情,致儿为患者,当各推其因,仍兼治其母,并参冷热泻及积滞腹痛等证览之。
Tags:《痢疾》 《风寒》 《津液》 《噤口痢》 《石莲散》 《香连丸》 《香薷散》 《五苓散》 《水浸丹》 《败毒散》 《地榆饮》 《艾汤》 《积滞》 《神芎丸》 《烦躁》 《六气》 《飧泄》 《少阳》 《理中汤》 《内伤》 《暑热》 《川草散》 《当归散》 《潮热》 《阴证》 《附子理中汤》 《慢惊》 《虚实》 《里急后重》 《大肠》 《大顺饮》 《急惊》 《气虚》 《万金散》 《五色》 《五脏》 《五谷》 《脏腑》 《风痢》 《泻黄散》 《唇裂》 《心烦》 《虚寒》 《实热》 《异功散》 《升阳益胃汤》 《小便不利》 《久痢》 《脾气》 《下陷》 《补中益气汤》 《胃虚》 《脾气虚》 《六淫》 《七情》 《热泻》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集之七·脾脏部(上)\赤白痢] .. 下一篇[集之七·脾脏部(上)\泻] 飧泻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