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阴纲目-第66页-[卷之二\血崩门] 治崩漏虚寒_中药方集
 
济阴纲目 - 第66页
[卷之二\血崩门] 治崩漏虚寒
】 【繁体

丁香胶艾汤
崩漏不止。盖心气不足,劳役及饮食不节所得,经隔少时,其脉两尺俱弦紧而洪,按之无力。(东垣所论脉证必析,宜宗之)其证自觉脐下如冰,求浓衣被,以御其寒,白带白滑之物虽多,间下如屋漏水,下时有鲜血不多,右尺脉时微洪,屋漏水多暴下者,是急弦脉,为寒多,而洪脉时见,乃热少,合而言之,急弦者,北方寒水多也,洪脉时出者,命门包络之火也,黑物多,赤物少,合现房漏水之状也。
当归(一钱二分)白芍药熟地黄(各三分)川芎丁香(各四分)阿胶(炒,六分,另后入)生艾叶(一钱,后入)上为细末。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五沸,去滓,入胶艾,再上火煎至一大盏,空心,宿食消尽,带热服,三服效。(服药有法有时)
芎汤
带下漏血不止,及风寒冷热,劳损冲任,月水不调,崩中暴下,腰重里急,淋沥不断,及产后失血过多,虚羸腹痛;或妊娠胎动不安,下血连日,小便频数,肢体烦倦,头晕目暗,不欲饮食。
川芎黄芍药干地黄吴茱萸甘草(炙,各二两)当归干姜(各一两)上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若月经后,因有赤白不止者,除地黄、茱萸,加杜仲、人参各二两。(好加减)
断下汤
治冲任气虚(重在气虚二字),崩中漏下经脉不调,每遇月候将来,脐腹腰脚先痛,渐减饮食,四肢乏力,及带下三十六疾,悉能疗之。
人参(去芦)熟地黄艾叶(醋炒,各一两)乌贼骨(烧灰)当归(酒洗,各二两)阿胶(蛤粉炒成珠)川芎(各七钱)干姜(炮,半两)上咀。水煎,食前服。乌贼骨,即海螵蛸。(此即胶艾四物之变局也,彼有芍药,此有人参、乌贼、干姜,大概崩在肝气不敛者,宜芍药之酸寒以收之;气脱而不温者,宜参、姜、乌贼之类,温补而涩之;阿胶者,益金水以成收藏之用也)
加味四物汤
治崩漏。
四物汤(一两)人参(二钱)吴茱萸(一钱)上锉碎。每服半两,姜枣煎,食前服,五六服,寒热腹痛皆退。崩漏未止,续服后熟附丸。

熟附丸
熟附子木贼(去节)龙骨()赤石脂(各半两)川芎当归(各一两)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食前米饮下。(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故以此主之。
而腹痛一症,人皆以为瘀血者多,而此以为漏不止者,服熟附丸,正元礼所谓崩而腹痛者,崩止而痛除也)
鹿茸丸
治经候过多,其色瘀黑,甚者崩下,呼吸少气,脐腹冷极,则汗出如雨,尺脉微小。由冲任虚衰,为风冷客乘胞中,气不能固。(此温涩之剂也,久崩漏脱者宜之)可灸关元百壮,在脐下正中三寸。
鹿茸(燎去毛,酥炙)赤石脂(制)禹余粮(制各一两)当归熟地黄续断(各二两)附子(炮)艾叶(一方无)柏叶(各半两)上为细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下,炼蜜丸亦可。(丹溪以紫黑为热,而此言瘀黑者,乃下焦气寒,血凝而黑,各有治法。然女子气海在上,血海在下,故下焦温而后气升血行。如鹿茸者,以血成形,由气而长,血随气上而成角,故入血分以生焉;又以附子、艾叶,佐而温之,以石脂、余粮镇而固之;柏叶清之;归、地、续断,补而续之,诚下元虚寒之全方也。不加人参,岂无意焉,而灸关元之意,盖可想矣)
Tags:《艾汤》 《崩漏》 《心气》 《白带》 《弦脉》 《命门》 《宿食》 《热服》 《带下》 《风寒》 《崩中》 《腰重》 《胎动不安》 《小便频数》 《头晕》 《月经》 《断下汤》 《气虚》 《漏下》 《经脉》 《肝气》 《寒热》 《阴虚》 《少气》 《腹冷》 《气海》 《血海》 《虚寒》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之二\血崩门] 治崩漏虚脱 下一篇[卷之二\血崩门] 治崩漏血瘀昏晕..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