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准绳·幼科-第页-[集之七·脾脏部(上)\泻] 冷泻_中药方集
 
证治准绳·幼科
[集之七·脾脏部(上)\泻] 冷泻
】 【繁体
〔薛〕汤氏云∶冷泻者,乃脾胃虚寒,水谷不化而泄。钱仲阳云∶小儿不能食乳,泻褐色,身冷,无阳也,当用益黄散(脾)加减治之。大便清白,口不烦渴,冷积泻也,理中汤(吐泻)主之。若口鼻吸风寒之气,脾胃受生冷之食而作者,先用理中汤,后用异功散命门火衰,不能温蒸中州之气,故脾胃虚寒者,用益黄散及八味丸(肾)。脾胃虚弱者,五味异功散(吐泻)。脾气下陷者,补中益气汤虚热)。脾气虚寒者,人参理中汤。寒水侮土者,益黄散。肝木乘脾者,四君柴胡散。手足并冷者,加木香、干姜。治者审之。《百问》云∶冷积泻,没石子丸极效,人参散(吐)、理中汤(吐泻)加减服尤佳,更加肉豆蔻则止,来复丹(大科中暑)、不换金正气散(吐泻)皆可,观音散(吐泻)、银白散,加减调治,乃平和之剂也。

守中汤
理春夏相交,阴湿气重,中伤脾胃,致腹痛泄利,经久不止,渐传手足浮肿,饮食少思。
桔梗(去芦,锉、炒)苍术(米泔水浸一宿,去粗皮,滤干、锉片、炒微黄色。各二两)白姜(四钱,炮)甘草(六钱,炙)上件,锉焙为末。每服一钱,空心沸汤调服。咀水煎亦可,或用姜枣。

没石子丸
治婴孩先因冷泻,或作赤白痢候,久而变作诸般异色,不止一端,外证面或青或白,唇舌干焦,手微冷,浑身温壮,肚内刺痛啼叫,睡卧不安,若有是候,当服。
没石子木香黄连当归青皮(各二钱半)上五味,为末,阿魏一分,酒半盏浸化,入面少许令匀,煮糊为丸,如粟米大。
一二岁儿服如椒目大者,四五六岁儿服每服五十丸。赤痢,甘草汤下。白痢,干姜汤下,或五倍子汤下。

〔张涣〕椒丸
治小儿夏伤湿冷,入肠胃泄泻不止。
川椒(一两,去闭目、双者,并黑子拣净,慢火炒香熟为度)肉豆蔻(半两)上件捣,罗为细末,粳米饭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饮下。量儿大小加减。

粟煎汤
治肠胃受风冷,泄注不止,身体壮热
白术(炮)当归(洗、焙干)川芎人参(去芦头)肉桂芍药(各一两)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入生姜三片,粟米一匙头许,煎至五分粟米熟,去滓放温服

温中丸
治胃寒泻白,腹痛肠鸣。(方见吐泻。)(孔氏)治脏腑不调,大便青色。
白术人参茯苓(各一钱)甘草(炙半钱)上末。一钱,水一小盏,煎七分,温服。
〔丹溪〕云∶泻青,亦是寒,宜用苏合香丸胃散、各等分,蜜汤调服。田氏云∶便青者,因惊风、内藏脾气不和,宜白术汤
Tags:《虚寒》 《理中汤》 《风寒》 《异功散》 《命门》 《胃虚》 《八味丸》 《五味》 《脾气》 《下陷》 《补中益气汤》 《虚热》 《气虚》 《柴胡散》 《人参散》 《中暑》 《湿气》 《浮肿》 《米泔水》 《调服》 《白痢》 《外证》 《舌干》 《五倍子汤》 《川椒丸》 《泄泻》 《壮热》 《温服》 《温中丸》 《寒泻》 《肠鸣》 《脏腑》 《合香丸》 《平胃散》 《等分》 《惊风》 《白术汤》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集之七·脾脏部(上)\泻] 热泻 下一篇[集之七·脾脏部(上)] 泻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