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集成-第147页-[卷四] 黄胆证治_中药方集
 
幼幼集成 - 第147页
[卷四] 黄胆证治
】 【繁体
经曰∶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胆也。又曰∶溺黄赤安卧者,黄胆。已食如饥者,胃疽。夫黄疸之证,古人多言为湿热,及有五疸之分,皆未足以尽之。予谓黄之大要,亦惟有二∶曰阳黄,曰阴黄。而寒热虚实,总括二者之中,无余义矣。
一、阳黄证,因湿多成热,热则生黄。此则所谓湿热证也。其证必身热烦渴,或躁扰不宁,或消谷善饥,或小便热痛,或大便秘结,其脉实而有力。此证不拘外感风湿,内伤食饮,皆能致之。但察儿之元气尚强,脾胃无损,而湿热果盛者,直宜清火邪、利小便,茵陈五苓散最稳,胃苓汤加茵陈亦佳;若大便秘结热甚者,集成沆瀣丹
一、阴黄证,全非湿热,而总由气血之败。盖气不生血,所以血败,血不华色,所以色败。凡病黄而绝无阳证阳脉者,便是阴黄,或因大病之后,或脾胃久亏,故脾土之色自现于外。其证喜静恶动,喜暗畏明,神思困倦,言语轻微,畏寒少食,四肢无力,或大便不实,小水如膏。此皆阳虚之候,与湿热发黄者反如冰炭,使非速救元气,大补脾胃,终无复元之理。且此证最多,而昧者不察,遂云黄胆同是湿热,而用茵陈、栀子清火利水,则无有不随药而毙者。如四君子、五君煎、温胃饮,是其宜也。
凡小儿脾胃素弱,常有积滞,面色多带黄白,不可消积,惟以集成肥儿丸多服。使脾胃健,食自消,灌溉脏腑,流行荣卫,自然五色修明,何黄之有?小儿黄病,昧者一概呼为湿热,无非除湿利水,清热退黄,除此之外,无别法矣。岂知湿热发黄者少,脾虚发黄者多。盖脾土强者,足以扞御湿热,必不生黄,惟其脾虚不运,所以湿热乘之。治此者,无非暂去湿热,茵陈五苓散亦佳;黄稍退,即速健脾,不得屡用消耗,而谓有是病用是药也。
若面目俱黄而带虚浮,唇白舌淡,口不渴,身不热,夜无烦热,小便不涩,不可认为湿热而分利之,速救脾胃。四君子六君是其宜也。
凡服分利之药,黄久不退,以致口淡心慌,四肢软弱,憎寒发热,小便带浊,皆为虚甚。宜四君子煎送八味地黄丸,不可再行分利,以致脾败肾绝而死矣。
Tags:《身痛》 《黄疸》 《阳黄》 《阴黄》 《寒热》 《虚实》 《消谷善饥》 《大便秘结》 《外感》 《风湿》 《伤食》 《火邪》 《五苓散》 《胃苓汤》 《集成沆瀣丹》 《阳证》 《阳脉》 《畏寒》 《发黄》 《温胃饮》 《积滞》 《肥儿丸》 《脏腑》 《五色》 《茵陈五苓散》 《健脾》 《烦热》 《口淡》 《憎寒》 《发热》 《八味地黄丸》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四\黄胆证治] 入方 下一篇[卷四\胀满证治] 腹胀简便方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