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醒-第页-寒论第五_中药方集
 
儿科醒
寒论第五
】 【繁体
小儿属寒之症。有外感。有内伤。有症变虚寒。三者不同。治法各异。假如内伤。必由脾土虚寒。或禀赋不足。或将护失宜。或乳哺不节。以致食不运化。
而见清冷吐泻者。但察其面色萎黄。肢凉神倦。脉沉无力。安静不渴。此属阳虚生寒。
宜五君子煎。理中汤主之。抑或能食之儿。过餐生冷。而见上项诸症者。亦理中汤主之。至若症变虚寒。则由元气素虚。五脏亏损。或因寒凉克伐。阳气受伤。而见面青唇黯。吐泻手足并冷者。此属脾土虚寒。干姜理中汤主之。若面色白。吐泻腹痛。口鼻气冷者。属寒水侮土。益黄散主之。若更兼吃逆。手足指冷。用六君子汤加炮姜肉桂。如不应。急加附子。其次。或以病后。或以吐泻。或以误用药饵。或受风寒。而致气微神缓。昏睡露睛。痰鸣气促。惊跳搐搦。如俗所谓慢惊者。此属脾肾虚寒之候。宜温补之。详见辨惊风之误论。再其次。则脾肾虚寒之甚。以致吐泻不止者。宜附子理阴煎。或六味回阳饮。量儿大小与之。若但泄泻不止者。宜胃关煎主之。
第吐泻之症。亦间有属热者。但当以手足寒温脉象迟数。面色青赤。渴与不渴为辨。至如外感寒邪。则其病在表。宜详表论。兹不复赘。此外。则又有初生小儿。百日之内。觉口冷腹痛。身起寒粟。时发战栗。曲足握拳。
夜啼哭不已。或口噤不开者。名曰胎寒。亦或生后昏昏多睡。间或乳泻白。若不早治。
心变虚寒败症。宜以冲和饮当归散。合和水煨姜煎服之。使之微泄。泄行。进匀气散调补。泄止气匀。神安痛定。手足舒伸。次用参苓白术散。以养胃气芍药汤。去其寒湿。乳母宜节生冷冻饮料食。庶易瘥也。又手足稍冷。唇面微青。额上汗出。罔顾乳食。至夜多啼。夜重日轻。腹痛肠鸣。泄泻清水。间有不泄。颇似前症。但无口冷寒战者。名曰脏寒。亦在百日之内有之。
皆因临产在地稍久。冷气侵逼。或以凉水搀汤洗儿。或断脐带短而又结缚不紧。为寒气所伤。如此宜以白芍药汤。及冲和饮。加盐炒茴香茱萸水姜煎。乳母同服。又胃中虚冷。面色白。腹痛不思食者。益黄散主之。若不下利。调中丸主之。大都小儿病症。虚寒者多。凡一见面色青白。肢冷神疲。脉沉无力。蜷曲而卧。食少不渴。声音迟缓者。皆是虚寒之候。
急宜温补业。幼科者。毋得狃于俗见。谬谓小儿阳体多热。不敢温补。致多害事。宜深戒之
Tags:《外感》 《内伤》 《虚寒》 《面色萎黄》 《理中汤》 《五脏》 《面色白》 《君子汤》 《风寒》 《慢惊》 《肾虚》 《惊风》 《附子理阴煎》 《泄泻》 《脉象》 《面色青》 《夜啼》 《口噤》 《冲和饮》 《当归散》 《参苓白术散》 《胃气》 《白芍药汤》 《寒湿》 《肠鸣》 《寒战》 《脏寒》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寒论第五] 附方 下一篇[里论第四] 附方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