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第页-[卷九] 吐泻论(附)_中药方集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卷九] 吐泻论(附)
】 【繁体
小儿吐泻者,皆由脾胃虚弱。乳哺不调。风寒暑湿。邪干于正之所致也。其证不一。今条叙之。
吐逆自生下便吐者。此是儿初生之时。拭掠口中秽血不尽。因咽入喉故也。
吐逆胸膈满闷气急者。此因儿啼哭未定。气息未匀。乳母忽遽以乳饲之。儿气尚逆。乳不得下。停滞于胸膈之间。因更饮乳。前后相沓。气不宣通。故气逆而乳随出之为吐也。宜调其气而止吐。古书亦曰。大哭之后食乳者。多成吐泻也。
吐逆腹胀喘息。乳不化。夹青水。面青唇白者。此因乳母冒寒取凉。食冷冻饮料寒。致冷气入乳。变坏其汁。
而不捻去。仍以饲儿。或能食者,因以冷物饲之。其冷乳冷食入腹。与气相搏。伤于脾胃。则气逆而吐也。其证若此。宜温胃止吐调气。若伤重有停滞者。以稳药磨化。不可快下。恐脾胃愈虚而生风也。凡风冷变坏之乳。当捻去之。暂断乳儿。令乳母服药温腹。然后饲儿。若不捻去。非只令儿吐逆。肠胃虚者。冷因得入。亦不利也。
吐逆身热。吐奶成片子者。胃有热也。此因乳母冒热。或因饮酒。热入其乳。变坏其汁。而不捻出。仍以饲儿。或儿乘热哺啜。致热气入胃。与气相搏。致气逆而吐也。其证若此。如久有积热者。必四肢生疮。多渴而面黄。宜微下之。虚者以稳药磨化。后调其气。
吐逆身热。鼻青呵欠顿闷。口中气热,夜间发躁者。此伤风吐也。因解脱失宜。风冷袭之。搏于血气。故身热呵欠顿闷。口中气热也。气不得顺。故逆而作吐也。宜调气止吐。发散风冷。
吐逆唇黑。面黄多啼。有痰吐气臭者。此脾胃有伤也。宜先下之。后调其气。
吐逆早晚发热,睡卧不安者。此惊吐也。心热则生惊。故睡卧不安。而神不宁也,心神不宁。则气血逆乱而吐也。宜与镇惊去热止吐。
吐逆面白无精光。口中气冷。口频撮。不思乳食。吐水者。胃气不和也。宜补脾胃。
吐逆痰涎色黄。稠粘上壅者。胃热也。若吐痰涎白渌。或吐沫者。胃虚冷也。热者宜微利之。冷者宜温补之。
吐逆痰涎及有血者。此肺热也。久则肺虚成痿。昔钱乙治段斋郎子四岁。身热吐痰。嗽数日而咯血。他医以桔梗汤防己丸治之不愈。涎上攻。吐喘不止。遂请乙治。乙下褊银丸一大服。复以补肺汤补脾散为治。乙曰。
此子咯血。肺虚也。肺虽咯血。有热故也。久则虚痿,今涎上潮而吐。当下其涎。若不吐涎。则为甚便。盖吐涎能虚。又生惊也。痰实上次。亦能发搐。根据法只宜先下痰而后补脾肺。必涎止而吐愈。为顺治也。若先补肺为逆耳。乙所用药方。本集载之。此所谓识病之轻重先后为治也。
者。比吐逆异也。吐者乃邪搏胃气。逆而上行。谷不能传化。随气出也。者但气逆而欲吐。吐则谷无所出。故俗谓干呕也。者乃儿因吮乳汁过多。胃满而上溢出也。故俗呼谓之噫奶。当便与空乳令吮。即定。
若频久吮之。亦能为病。
Tags:《胃虚》 《风寒》 《暑湿》 《气逆》 《调气》 《呵欠》 《中气》 《伤风》 《晚发》 《心热》 《胃气》 《胃热》 《肺热》 《肺虚》 《咯血》 《桔梗汤》 《防己丸》 《褊银丸》 《补肺汤》 《补脾散》 《干呕》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九\吐泻论(附)] 泻论 下一篇[卷八] 疮疹论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