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书-第页-[卷第三] 治病要法第十_中药方集

TOP

 
幼幼新书
[卷第三] 治病要法第十
】 【繁体
唐·孙真人《玉关要诀》风盛之脉须与解之。惊热之脉须与利之。伤冷之脉须与温之。积聚之脉(一云积热)。须与下之。或虚中有积热,先与利热,后与治虚。热里有虚,先与补虚,然后退热,次调胃气,即无误矣。
《惠眼观证》论治病∶夫惊啼者,皆因滞,风热在心,恐生其涎,必当取下。夫惊热,但治脾惊,化心下涎,必自安也。夫疳热者,皆伤脾胃,受积传邪心肾,必先解邪热,次服疳药。夫惊泻者,必当匀气。夫伤寒者,微微用汤解表里。
夫疳有五种,在意消息。
若麻痘已出,不可冷药过多,或成泻痢,或使毒瓦斯不出,杀人。若麻痘未出,则宜解之。若霍乱,皆因胃气不顺。若三岁,目忽然而闭,乃成肝疳,煮肝散子服之。
凡小儿取积药,便下匀气汤随之,乃不损小儿。
《惠眼观证》又云∶调治小儿之法,当须慎护肾胃气也。缘小儿未有天癸之旺而常根据四时也。胃气一虚,病皆滋长,轻者至重,重者必死,此决然之理也。观令医者,不深念虑,而云小儿纯阳之气。凡有疾病须当疏下,是以世之为医者执此而妄资疏泄,因此而死毙者不可胜纪,良可叹也。虽然疏下在乎审谛而不可过,调理小儿之要也。今夫五脏生病自有阴阳,在脏为阴,在腑为阳。为阴者,为阴邪所中,慢惊、吐泻、疟、痢之病是也。
为阳者,为阳邪所中,急风、伤寒、疹痘之病是也。然阴阳之气相感而动,以阳感阳,以阴感阴。阳或未动,待阴而动。阴或未动,待阳而动者有之矣。冬末春初,多患伤寒疹痘,是其阳病感阳而动也。夏末秋初,多患吐泻、疟痢,是其阴病感阴而动也。误或冬末春初,患一惊候,与之化涎,未与之下,迁延至秋,其发则慢,是阳病积之为阴,是感阴而动也。秋末冬初,患一惊候,不与下涎,至春气之盛激触而发,是其阴病待阳而动也。由此推之,调理小儿在乎壮阴阳,识虚实。凡有一病,知之于未然之前,能审知实则生风,虚则气怯,乃善矣。
《联珠》论小儿五虚不治(谓病久而虚,五者或肿也∶)手心肿、脐中肿、脚心肿、肾阴肿、舌头肿。
小儿五硬不治∶心硬(啼无泪)、头硬、手硬、脚硬、背硬。
小儿五软不治∶手软、项软、脚软、腰软、背软。
又歌曰∶小儿不与大人同,得病多由惊热风。先治心神次除热,脉宜紧数及浮洪。
长沙医者毛彬集入室生死候∶有候小儿定脉部,左臂为肝上为肺。对面为心并晓然,脾病只看见勾睡。肾病夜间不发作,急死之候将口约。忽然吐出冷顽涎,如此徒劳下良药。声细声嘶气血里,昏昏不语大难医。狂言不认人形状,气满胸中也可悲。久患唇红不可医,惊来眼满勿相窥。睛青颊赤耳花黑,发直鸦声怕乱啼。手若无纹舌须黑,鼻头浑黑口双垂。昏昏只睡不开眼,便是神仙难救之。
Tags:《胃气》 《风热》 《邪热》 《解表》 《霍乱》 《肝疳》 《天癸》 《五脏》 《阴邪》 《慢惊》 《阳邪》 《阳病》 《阴病》 《虚实》 《气怯》 《五虚》 《阴肿》 《小儿五硬》 《小儿五软》 《狂言》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第四 下一篇[卷第三\察形色治病第九] 《秘要..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