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治麻痧初编-第页-[卷三\张氏《痘疹诠》] 总论治法_中药方集
 
专治麻痧初编
[卷三\张氏《痘疹诠》] 总论治法
】 【繁体
疹喜清凉而恶湿,痘喜温暖而恶凉,此固其大法也。然亦当有得其宜者,如疹子初出亦须和暖则易出,所以发苗之初只要发出得尽,则疹毒便解。非若痘之苗而秀,秀而实,而后毒解也。痘疮成熟之时,若太温热则反溃烂不收,是痘之后亦喜清凉也。故治痘疹者无过热,无过寒,必温凉适宜,使阴阳和平,是为得之。
痘宜内实可用补剂,疹忌内实只惟解散。惟初热发表时略相似耳,既出之后痘宜补气,以生血,疹宜养阴,以制阳,何也?盖疹热甚则阴分受其熬煎,而血多虚耗,阴金被克,故治以清火滋阴为主,而不可少动其气,若燥悍之剂,首尾皆深忌也。世知痘证所系之重,而不知疹之杀人尤烈,方书多忽而不备,良可太息也夫。
斑疹之毒皆由于火,《内经》曰∶赫曦之纪,其病疮疡。故或遇二火司天,或司运之岁,肺金受制,感而发者居多。轻者如蚊迹之状,或垒肿于皮肤间,名曰瘾疹。重者如珠点红晕,或片片如锦纹,名曰斑疹。大抵色赤者吉,色黑者凶,其证似伤寒发热,凡三四日而出,七八日而靥也。凡此之类皆属邪热,治之之法惟辛凉解利而已。即若吐泻亦断不可用温补也,如豆蔻干姜之类切勿轻用,而初发之时尤不可大汗,只宜升麻葛根透邪煎之属微表之耳,故用宜斟酌,有不可一概取必也。
标出不红,现而发热转甚,或头痛身痛烦躁者,升麻汤或透邪煎。
色赤稠密,身痛烦躁者,升麻汤加紫草连翘。
寒热并作,头痛背强者,升麻汤加羌活防风连翘。
头项面肿,升麻汤加牛蒡子荆芥;若脉强火盛热渴者,宜清降其火,以白虎汤加减用之。
自汗烦渴,气壅脉数者,化斑汤。
身热烦渴泄泻者,柴苓汤四苓散,如夏月用益元散。
热甚,小便赤涩,谵语惊恐者,导赤散、四苓散加辰砂,夏月益元散加辰砂。
咳嗽甚者,二母散麦门冬汤清肺汤
喘者小柴胡汤去人参加五味子。(德按∶痧疹初出究非虚喘,五味子切不可加)热甚鼻衄,或便血、溺血热甚者,黄连解毒汤;血甚者,犀角地黄汤
伤寒呕吐,六君子汤加藿香干葛,或减去人参;热甚呕吐者,解毒汤;小便不利而呕吐者,四苓散;一二日不通者,导赤散
大便秘结,发热身痛者,大柴胡汤;腹胀气喘者前胡枳壳汤。
咽喉不利甘桔汤,兼风热咳嗽者,加防风。
寒热往来似疟小柴胡汤,如兼咳嗽去人参。
靥后身热不除者,升麻汤;或去升麻加黄芩黄连各用酒炒。
下利赤白腹痛者,黄芩芍药汤,或加枳壳;身热腹痛者,解毒汤。
余毒未尽,变生痈疽疮疖者,升麻汤加荆芥防风牛蒡子连翘。
景岳曰∶按以上万氏治疹诸条皆极详明,然其中惟泻痢、气喘二证则最多疑似。盖二证之由疹毒,因当如其治矣。然有不因疹毒者,如俗医但见是疹无不概用寒凉,不知有可凉者,有不可凉者,其有脾气本弱而过用寒药,或以误食生冷致伤脾胃,而为泄泻者亦多有之,此一证也。虽曰由疹而发,而实非疹毒之病矣,但察其别无热证热脉,而兼之色白气馁者,便须速救脾肾,急从温补。若执谓疹毒不可温则无不危矣,此医之当知本也。又如气喘一证,大有虚实,盖十喘九虚。若察其本非火证,又非外邪,而或以大泻,或以大汗而致喘者,此皆气脱之后也。凡此二者皆不可不加细察,而或者以气促作气喘,则万万大误矣。又痘疮总论中有因人因证之辨,与此麻疹实同一理,所当参阅,故不可以麻疹之邪悉认为实火,而不知虚火之为害也。
徐氏东皋曰∶痘难疹易之说此俗谈耳,其有胃气原弱所感入深,又或因泻痢而发有不快,或发之未透,而随现随隐,久之邪气渐入于胃,必泄泻不已,出而复出,加之喘促,则必危矣。凡若此者又岂可以易言哉,所以但有出疹,若见虚弱急当先补脾胃,其有欲出不出,急当托里发表以助之,且首尾俱不可泻,(言用下也)一如痘证同也。
Tags:《温热》 《补剂》 《滋阴》 《太息》 《斑疹》 《疮疡》 《发热》 《邪热》 《大汗》 《透邪》 《头痛》 《身痛》 《烦躁》 《升麻汤》 《寒热》 《白虎汤》 《自汗》 《泄泻》 《柴苓汤》 《四苓散》 《谵语》 《赤散》 《咳嗽》 《二母散》 《麦门冬汤》 《清肺汤》 《柴胡汤》 《五味》 《虚喘》 《鼻衄》 《便血》 《地黄汤》 《呕吐》 《君子汤》 《小便不利》 《导赤散》 《大便秘结》 《大柴胡汤》 《气喘》 《咽喉》 《风热》 《寒热往来》 《小柴胡汤》 《芍药汤》 《脾气》 《虚实》 《大泻》 《麻疹》 《实火》 《虚火》 《胃气》 《邪气》 《喘促》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三\张氏《痘疹诠》] 疹禁忌 下一篇[卷三\张氏《痘疹诠》] 疹吉凶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