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经大成-第61页-[卷之二\十二因] 因寒二_中药方集

TOP

 
目经大成 - 第61页
[卷之二\十二因] 因寒二
】 【繁体
寒令伤人无火郁,直据大中成冷厥,循经以入渐而深,内邪逼出方发热,热煎既久了无寒,谓从寒变成何说。
风寒伤中本无常,或入于阴或入阳,就向阴阳求活法,初终于足任端详。
此章谓目病因伤寒而得也。夫伤寒百病之祖,不独专责在目。读仲景先生书得其纲领,治亦无难。若求之多歧则支离矣,略述一二于下。太阳经,表之表也,行身之背。邪入皮毛则先伤之,便有恶寒恶风头痛脊痛之症。
脉浮紧无汗为伤寒,以麻黄汤发之,得汗为解。浮缓有汗为伤风桂枝汤,邪散汗止为解。身热者,邪闭元府,内气不能泄而生,非风寒之所变也。阳明经,表之里也,行身之前。发热恶寒,脉微大而长,鼻干不眠,用葛根汤以解肌少阳经,半表半里也,行乎两胁之旁。耳聋,胁痛口苦寒热往来,脉弦而数,小柴胡汤和之。过此为邪入腑,若其脉沉而有力,不恶风寒,而反恶热谵语大渴,六七日不大便,明其热入肠胃,所谓正阳明病也。轻者大柴胡汤,重则三承气,大便通而愈矣。过此则少阴太阴厥阴,俱入脏而为里。当辛温对症主治,不可凉散。若初起便恶寒,手足厥冷,或战栗,倦卧不渴,兼之腹痛吐泻,或口出涎沫,面如刀刮,不发热,而脉沉迟无力,此为阴症,不从阳经传来,轻则附子理中汤四逆汤,重则九转丹、回阳饮以温之,不宜少缓。外此有假阴假阳,如太阳症,头痛发热,脉当浮而反沉,又似少阴矣,故用麻黄附子细辛。少阴症,脉沉,应无热而反发热,又似太阳矣,须用甘草附子干姜。阴症四肢厥冷,而阳症间亦或然,此四逆汤、四逆散不同也。阴证下利,而阳症亦有漏底,此理中汤与黄龙汤不同也。又有真阴真阳虚损发热,亦与伤寒无异,如恶寒自汗,胸膈饱闷,则用补中益气汤而愈。面赤口渴烦躁,与六味地黄汤亦得。再,下部恶寒足冷,或欲饮而反吐,即于前方加肉桂、附子、五味,下咽随安。总之伤寒者,盖冬时严寒,感冒即病之名。先由皮毛经络而入腑入脏。始虽恶寒发热,而终为热症,其人必素有火者。中寒者,直入脏腑,始终恶寒,而并无发热等症,其人必无火者。经曰∶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寒伤形,热伤气。一则发表攻里,一则温中散寒,两门判然明白,那得存骑墙之见,而与素有内伤者,阴阳真假,同证混治耶。目科忽伤寒而不论,专家论伤寒而迂阔。愿常领会此条,所谓相与观所尚,时还读我书也。
Tags:《发热》 《风寒》 《太阳》 《皮毛》 《恶寒》 《恶风》 《头痛》 《无汗》 《麻黄汤》 《伤风》 《桂枝汤》 《阳明》 《鼻干》 《解肌》 《少阳》 《半表半里》 《胁痛》 《口苦》 《寒热》 《柴胡汤》 《恶热》 《谵语》 《阳明病》 《大柴胡汤》 《少阴》 《太阴》 《厥阴》 《手足厥冷》 《附子理中汤》 《四逆汤》 《四逆散》 《阴证》 《自汗》 《补中益气汤》 《烦躁》 《地黄汤》 《五味》 《经络》 《恶寒发热》 《热症》 《中寒》 《脏腑》 《内伤》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之二\十二因] 因暑三 下一篇[卷之二\十二因] 因风一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