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全生集-第页-白喉寒热错杂证治法_中药方集

TOP

 
白喉全生集
白喉寒热错杂证治法
】 【繁体
寒热二证既明。复有一种寒热错杂证。宜细详之。初起畏寒微热。疲倦。咳嗽。迨至数日。热愈大。夜间尤甚。喉内渐起白点。日见长大。虽通身大热如火。足趾必冷如冰。或腹痛自利。阴寒犯足太阴牌也。或心胸吵乱作呕者。
混杂之邪。扰于脾胃欲成霍乱也。或鼻出浊涕。且见血丝者。风热熏蒸鼻窍也。或齿牙红肿出血。火毒炽于胃腑也。
此证之迥乎不同也。察其脉两寸浮洪而数。阳邪阳脉也。两尺沉细无神。阴邪阴脉也。此脉之显然有别也。脉证既殊。治疗各异。若专作热证。而用大苦大寒。必至呕吐泻痢。而脾胃败绝。专作寒证而用麻黄炮姜桂附。则上焦之已伤者再伤。定然吐血衄血。此皆难以救药也。惟疏风清燥以宣于上。调中利湿以和其中。温暖散邪以逐于下。乃克有济。
治宜辛夷散苏子降气汤藿香正气散。加减主之。

辛夷散
辛夷(二粒)桔梗(三钱)防风(三钱,去芦)茯苓(三钱)僵虫(三钱)前胡(一钱五分)法夏(二钱,姜汁炒抖)蝉蜕(九只,去头、翅、足)白芷(二钱)川芎(二钱)黄栗芽(八分,草药店有卖)薄荷(五分)陈茶(五钱)苍耳(四分)木通(一钱)陈皮(一钱)粉草(一钱)生姜(一片)水煎服。
此方辛夷一派。皆驱风开窍以宣发于上。合二陈生姜除痰去湿。以调和脾胃于中。陈茶能清头面之热。木通能平心肺之火。以降于下。黄栗芽尤解燥热之瘴气。无论喉之已痛未痛。但见脉证相似即投此方。未痛者全愈。已痛者减半。如头面浮肿去白芷加白附。胸结痰鸣气促。去白芷加旋复花。小便赤涩。加茵陈、瞿麦、扁蓄。鼻孔出血或吐血。加丝茅根、藕节、侧柏叶炭。

苏子降气汤
当归(二钱)前胡(二钱)法夏(二钱,姜汁炒)茯苓(三钱)僵虫(三钱)陈皮(一钱)水竹茹(一钱)浓朴(一钱,姜汁炒)苏子(一钱)粉草(一钱)蝉蜕(九只,去头、翅、足)肉桂(五分,去皮蒸兑)生姜(三片)水煎服。
投前方。脉必见下虚上实。再用此方。连进二三服。取归桂以温养下元。苏子降逆气以化痰。如颈项喉内肿痛未除。肺气不降。加葶苈子、旋复花、栝蒌、杏仁之类。

藿香正气散
党参(五钱)苡仁(四钱,炒)陈米(一小杯,炒)茯苓(三钱)扁豆(三钱)藿梗(二钱)法夏(二钱,姜汁炒抖)前胡(二钱)苏子(一钱)陈皮(一钱)浓朴(一钱,姜汁炒)腹毛(一钱)粉草(一钱)生姜(三片)水煎服。
投前二方。病势虽退。必饮食减少。腹中胀滞微痛。或余热不退。或大便溏泻。小便赤短。此脾胃困乏。
余邪滞涩。斯时再逐其邪。正气益虚。欲补其正。邪气未净。宜此方以和解。既和之后。审察脉证偏盛之处。以调其气血。使精气神三者充。自然困倦起病根除矣。
Tags:《寒热》 《寒热错杂》 《畏寒》 《咳嗽》 《太阴》 《霍乱》 《风热》 《熏蒸》 《火毒》 《阳邪》 《阳脉》 《阴邪》 《阴脉》 《呕吐》 《寒证》 《吐血》 《疏风》 《利湿》 《辛夷散》 《苏子降气汤》 《草药》 《浮肿》 《化痰》 《肺气》 《邪气》 《精气》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续方 下一篇白喉虚寒证治法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