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针灸-第页-[卷十五\针灸门] 痢_中药方集

TOP

 
普济方·针灸
[卷十五\针灸门] 痢
】 【繁体
(附论)资生经云。素问言泄利有五种。一曰胃泄。饮食不化。而色黄。胃与脾合。故黄也。二曰脾泄。腹胀而注泄无休。又上逆呕。此为害热之患也。三曰大肠泄。食毕肠鸣切痛而利白色。
大肠与肺合。故白也。四曰小肠泄。身瘦而便脓血。小肠与心合。心主血也。五曰大瘕泄
里急后重。数至丸而不能便。茎中痛。此肾泄也。诸家方有二十余种。此为言五种。盖举其纲也。而必用方中。亦有赤白疳蛊之别。其大概则脏腑寒也。廪邱公所谓。诸下悉寒是也。
故予治人痢。惟与以镇灵丹。无有不效。未效。更加丸数则效矣。若蛊利。则用百叶。黄连煎服。诸痢惟耆域方。用浓朴婴粟壳末最佳。后人又加木香黄连陈皮等分。甘草半之。黄壳叶数片。姜枣乌梅水煎。予尝用之验。故载于此。然痢本无恶证。而有误此而死者。或者世医以痢为热病。多服冷药故也。若其急难。亦当灼艾。不可专用药云。
法治肠便脓血。泄痢后重。腹痛如状(资生经)。穴复溜治泄痢赤白漏血。穴交信治溏泄痢注下血。穴大冲曲泉治泄痢脓血。五色重下。肿痛。穴小肠俞治泄利不禁。小腹绞痛。食不化。穴丹田脐中关元治痢不止。穴关元太溪治泄痢不食。食不生肌肤。穴脾俞治泄水痢脓血。穴曲泉治肠冷赤白痢。穴中膂俞治泄痢腹痛。穴膀胱俞治温病积聚下痢。穴脊俞治泄痢。穴关元治泄痢食不消。穴脾俞。灸随年壮。
治泄注五痢。便脓重下。腹痛。穴小肠俞灸百壮。
治泄痢不禁。小腹绞痛。穴石门。灸百壮。三报。
久痢。百治不瘥。并治冷痢腹痛。灸足阳明下一寸。高骨上陷中。去大指岐三寸。随年壮。又灸脐中三二百壮。又灸关元三百壮(十日灸)。
治赤白下。穴穷骨。灸多为佳。
治四肢举多汗洞痢。穴大横。灸随年壮。
治泄痢不止。灸脐中。名神阙穴。五壮。或七壮。艾炷如小箸头大。及关元穴。三十壮治泄痢不嗜食。虽食不消。灸循股际。穴在侠脐相去五寸。又灸长强五十壮。
治痢久下。失气劳冷。灸下腰百壮。三报。穴在八魁正中央脊骨上。灸数多尤佳。三宗是骨(忌针)。
治泄痢赤白浊。灸足太阴五十壮。三报。
治久泄痢百治不瘥。屈肘量正当两胯脊上点讫。下量一寸。点两傍各一寸。复下量一寸当脊上合三处。一灸三十壮。灸百壮。以上一切痢皆断。亦治湿匿冷脊。上当胯点处不灸。
治大肠泄痢脓血。穴意舍灸一百壮(小儿减之)。又灸小肠俞七壮。
治下痢白如鼻涕者。灸脐下一寸。五十壮。良。即三阴交。
治脓血利不止。兼治小腹坚逆。灸幽门二穴。各三壮。
治水痢不止。食不化。刺足阳明经天枢二穴。大肠之募也。在脐两傍各二寸。针入五分留十呼。可灸百壮。
治痢暴下如水(资生经)。穴气海。灸百壮。
卫生宝鉴云。至元乙亥。廉台三千户。四十余驻兵涟水。卑湿之地。劳役过度。饮食失节。
至秋深。疟痢并作。月余不愈。饮食全减。形容羸瘦。乘马轿以归。时已仲冬求治于予。具陈其由。诊得脉弦细而微。如蛛丝。身体沉重。手足寒逆。时复麻痹。皮肤痂疥。如厉风之状。无力以动。腹痞满呕逆不止。皆寒湿为病久淹。真气衰弱。形气不足。病气亦不足。阴阳皆不足。针经曰。阴阳皆虚。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内经曰。损者益之。劳者温之十剂云。补可去弱。以理中丸加附子。温养脾胃。散寒湿。涩可去脱。服养脏肠加附子固肠胃。
止泻利。仍灸诸穴。以并除之。经曰。府会太仓。即中腕也。先灸五十壮。以温养胃气。进美饮。食次。灸气海百壮。生发元气。滋荣百脉。充实肌肉。复灸足三里胃之合穴。三十壮。
引阳气下交阴分。亦助气复。灸阳辅穴二七壮。接续阳气。令足胫温暖。散清温之气。追之月余后。病气皆去。渐至平复。精神不减壮年。
Tags:《大肠》 《肠鸣》 《小肠》 《大瘕泄》 《里急后重》 《脏腑》 《灵丹》 《黄连煎》 《等分》 《热病》 《注下》 《五色》 《丹田》 《白痢》 《温病》 《久痢》 《阳明》 《高骨》 《神阙》 《失气》 《太阴》 《三阴》 《气海》 《寒湿》 《劳者温之》 《十剂》 《理中丸》 《胃气》 《合穴》 《精神》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十五\针灸门] 肠鸣 下一篇[卷十五\针灸门] 飧泄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