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指禅-第80页-[卷二] 消渴从脉分症论_中药方集

TOP

 
三指禅 - 第80页
[卷二] 消渴从脉分症论
】 【繁体
经曰∶“二阳结(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谓之消。”同一结也,而气分、血分判焉(病在气分则渴,病在血分则不渴。消渴以渴为主而判气血,血分亦有渴者)。气分结者,病发于阳;血分结者,病发于阴
二症相反,如同冰炭。其发于阳也,阳明被火煎熬,时引冷水自救,脉浮洪而数;其发于阴也,阳明无水涵濡,时引热水自救,脉沉弱而迟。发于阳者,石膏、黄连,可以折狂妄之火(石膏、知母、炙草、黄连、粳米),人所共知;发于阴者,其理最为微妙,非三折其肱,殊难领会。人之灌溉一身,全赖两肾中之水火(津液发源于华池,涌于廉泉,为甘露、为琼浆,以养百骸。华池,两肾中先天之祖窍,水火朕兆处。廉泉,舌下二穴名),犹之甑乘于釜,釜中水足,釜底火盛,而甑自水气交流,倘水涸火熄,而甑反干枯缝裂,血分之渴,作如是观。当此舌黑肠枯之时,非重用熟地,不足以滋其水;非重用附桂,不足以益其火(八味汤∶肉桂、附子、熟地、山药、枣皮、泽泻、丹皮、云苓),火炽水腾,而渴自止。余尝治是症,发于阳者,十居二三,发于阴者,十居七八,用桂附多至数斤而愈者。彼本草所注,无非治气分之品,而治血分之药性,不注于本草,方实始于仲景,至喻嘉言而昌明其说。上消如是,中下消可类推矣(胃热多食善饥为中消,肾热渴而小便有膏为下消。治法仍分气血。
下消小便甜者难治,水生于甘而死于咸,小便本咸而反甘,是脾气下陷肾中,土克水而生气泄也)。昔汉武帝患是症,仲景进桂附八味汤,服之而愈,因赐相如服之不效。或曰,相如之渴,发于气分。或曰,相如为房劳所伤,非草木之精华所能疗。武帝不赐方而赐以金茎露一杯,(李商隐诗∶“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庶几愈焉,未可知也。
Tags:《阳结》 《阳明》 《大肠》 《病发于阳》 《病发于阴》 《相反》 《津液》 《百骸》 《水气》 《八味汤》 《本草》 《上消》 《下消》 《胃热》 《中消》 《脾气》 《下陷》 《生气》 《房劳》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二] 呕吐脉论 下一篇[卷二] 香港脚痛脉论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